登录
第三方登录
掰苞谷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10-11 17:33:21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潘德权)处暑止,白露黄。在我们山上,凡是瓜果粮食成熟,都叫“黄了”。苞谷过了处暑就会停止生长,到了白露就基本成熟。苞谷的学名叫玉米,但山里人把苞谷叫了几辈子,已经根深蒂固,已经约定俗成。如果有人说种玉米收玉米,便会有老人说你“秀”文字。收苞谷也不叫收,叫掰苞谷,大概是因为苞谷需要一个一个从秸秆上掰下来吧。苞谷光掰下来还不行,得搬运回家中,所以也有说搬苞谷的。

天高云淡,艳阳当空,秋老虎不断地释放着余威。山风呼啸,蝉鸣秋燥,苞谷地里热火朝天。掰苞谷是一件辛苦活儿,出力出汗,皮肤还挨扎。但丰收的喜悦总能把明晃晃的镰刀奏成一曲动人的歌谣。

手法灵活的人砍秸秆,体力弱一点的人把苞谷从秸秆上掰下来,力气大的人负责装满背篓背回家中。捆扎秸秆一般由老年人完成。老年人心细、经验足,他们总能在散落的秸秆堆里翻捡到一两个被遗漏的苞谷棒子,哪怕只有几颗籽粒,哪怕只有拇指大小,他们也要把颗粒归仓这个成语诠释到极致。捆扎好的秸秆屹立在田间,像一尊尊高大魁梧的巨人。老人们把这些“巨人”三五成群拢到一起,互成犄角,相依相靠,像茅草屋一般坚实而温馨。

夕阳西下,晚霞满天,收获后的黄土地上金光点点,像极了人们春种秋收黄土变黄金的梦境。他们感恩土地的馈赠,也感恩自己的辛劳和汗水终于有了回报。无论丰收歉收,他们都不会舍弃土地,土地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灵魂皈依。头顶苍天,脚踩厚土,老人们的目光分外沉静,他们似乎已经预见到来年春天脚下土地上绿意盎然的株行。几只麻雀试图在天黑前抢夺散落在草丛里的几颗苞谷籽,却不幸被孩童高高举起的弹弓打中,它们哀鸣着,心有不甘地遁入远方的夜空。掰苞谷的人们哈哈大笑,他们一口喝完搪瓷缸子里最后一口凉茶,抖落衣帽上的尘埃杂草,提着竹筐、背着背篓,满载而归。

星光闪烁,朗照着场院里堆积如山的苞谷;凉风习习,拂去人们劳累一天的疲惫。左邻右舍纷纷赶来,帮忙撕苞谷,男女老少在苞谷堆前团团围坐,男主人连忙打着哈哈,分发香烟和茶水,女主人把一个装满核桃、板栗、红柿子的竹筐放下,然后迅速钻进厨房,她要使出浑身解数,准备一桌丰盛的晚餐,犒劳热心的乡邻们。

撕开层层包裹的衣壳,苞谷棒子褪去羞涩,露出或洁白或金黄的肌肤,裸露的苞谷,颗粒饱满,晶莹如玉,看来,玉米这个名字真不是浪得虚名。撕苞谷需要分工合作,有的撕,有的提竹筐,有的把撕好的苞谷再次装进背篓,踩着梯子送上木楼。小娃子们无所事事,便钻进苞谷衣壳里面躲猫猫,身上脸上沾满了苞谷须,像猴儿一样窜来窜去。场院里欢声笑语不断,一双双粗糙而灵活的手在苞谷堆里“攻城略地”。

人们在手脚并用的同时,也不忘说笑话。一位老人经不起几个小嫂子的怂恿,扯着嘶哑的喉咙,吼出炽热的民歌来。

乡下忙八月,城里忙腊月。秋天的气味像一坛地道的陈年苞谷烧,一经启封,便迅速醉了这些生动而忙碌的日子。

责任编辑:朱丽丽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