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车昕林)他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他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威尔士奖的东方人,他还是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人之一,他就是20世纪40年代从红安县八里湾镇农村出国留洋的两个学生之一,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父”的张培刚。
张老是如何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成长为经济学领域的一代宗师呢?是什么力量让他毕生献身于经济学理论创新和中国教育事业?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张培刚故居,通过故居丰富多彩的图片、实物、视频等陈列,近距离地了解张培刚跌宕起伏的一生。
张培刚故居位于红安县八里湾镇下陈家田,对于这个历代以耕种为生的贫困小村庄我并不陌生,以前走亲戚经常来这里。那时的下陈家田和众多的普通农村一样,靠天吃饭。有一部分年轻人因忍受不了贫穷四处拜师学艺、出门务工。村容村貌凌乱不堪,房屋都是自筹自建,没有规划。2015年经华中科技大学、红安县委县政府、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八里湾镇委镇政府和张培刚众多弟子、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怀和支持下,张培刚故居才得以开启复建,于2020年11月1日揭幕张培刚纪念铜像,并启用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免费供游客参观。
定格历史,传承风范。修缮一新的张培刚故居令人耳目一新。一条宽阔洁净的柏油路就像一条黑丝带,将故居与外界无缝连接。路旁的一头“牛”十分引人注目——浑身乌黑发亮,昂头翘尾,面向东方呈奋蹄奔驰之势,生动而又形象地寓意张培刚“俯首甘为孺子牛,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人生写照。
进村一棵粗壮的古枫直入云天,树干需二、三人才能合抱。树冠枝繁叶茂,形如一柄绿绒巨伞,擎天而立。炙热的阳光透过树梢,斑驳的光影铺满泛着油光的青石板路,给游人洒下一片阴凉。据说早年间先生回乡,仰望大树深情地说:“你没有变,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呵!”由此可见,出走半生的先生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人和物。他见到乡亲生活困难,便从自已微薄的薪资里拿出一笔钱,给全村每户送去5元以表寸心。钱虽不多,但其桑梓之情感人肺腑。
古树旁边有两个凉亭,一个是实木,一个是铝合金制造。据介绍两个亭子,一个寓意“农业”,一个寓意“工业”,将“农业”与“工业”摆在一起,象征着先生提出发展农业需以实现工业化的理论主张。张培刚故居位于山脚下,座西朝东,门前有一口水清如镜的池塘,依山面水,可谓是风水宝地。
修缮后的张培刚故居是一个长方形的院落。院内是四间并排徽式风格的平房,分别是有“启人小学、张培刚故居、张培刚生平事迹陈列馆、红星之家”。在清水池塘前面树立着纪念先生的铜像。院墙上别具匠心的设计:“牛肚子理论”“养牛无巧,栏干草饱”“家国情怀,赤子之心”等文字,无不引人深思。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