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刘汉泽 余宽宏 张灿 河北日报记者 周洁
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工程运维服务中心工程科科长刘伟是一名“80后”,在他前30年的记忆里,不存在“有水的滹沱河”。
“从小到大看到的河道里,全是裸露的泥沙。一到秋冬季,风沙漫天席卷,打得脸生疼。”他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滹沱河都是石家庄市区主要的风沙源。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时,曾回忆起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的滹沱往事:
“地下水水位年年降,每年降0.5米左右。”“看县志,滹沱河水丰草茂。可到实地一看,哪还有什么河,都是干沙床子。骑自行车到了那儿,扛起车就能过河。”
滹沱河发源于太行山,流经冀中南多地,是石家庄的母亲河。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持续干旱等因素影响,这位苦难的“母亲”,一度干涸断流了40多年。
2014年,“南水”入冀。2019年,滹沱河迎来“南水”首轮生态补水。截至今年6月,滹沱河已累计接受生态补水38亿立方米,其中12.5亿立方米来自“南水”。
跨越1000千米山河,沉睡已久的滹沱河,在“南水”亲吻中,复流苏醒,新生归来。
生态修复后的滹沱河艺术生态岛。
在滹沱河畔长大的石家庄作家康志刚,曾屡次提起儿时稻田里的蛙鸣。
“小时候的夏天,我常到滹沱河里游泳、捉鱼。中间是河水,两边是沙滩,河两岸是茂密的槐树林,如诗如画。”他说,“我把对母亲河的情感,全部写进了长篇小说《滹沱人家》。滹沱河断流之后,过去那种天人合一、充满诗意的乡土美感被破坏了,我心里特别难受。”
“石家庄地处华北地下水‘漏斗区’边缘,人均水资源量仅216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石家庄市水利局办公室副主任康晓亮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市的水资源量进一步呈现衰减态势,滹沱河的干涸,就是个重要信号。
滹沱河灵寿段生态修复前后对比图。(石家庄市水利局 供图 )
除了河流干枯,城乡地下水超采也接近极限。过去数十年,华北地区都普遍依靠超采地下水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干枯的滹沱河成了石家庄人的心病,大家都盼着有天能重新看到‘有水的滹沱河’。”康晓亮说。但开展滹沱河生态补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统筹考量的因素很多。比如地表水与地下水如何互动,河道生态修复如何与地下水环境治理同步推进。
“当然,最根本的难题,还是水从哪儿来。”康晓亮说。
“我们对滹沱河的‘唤醒’努力,从2007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以防洪为主的综合整治。”石家庄市水利局河湖管理与调水科科长张振杰介绍。2009年前后,滹沱河开始阶段性蓄水,但直到2019年“南水”注入后,才实现常态化生态补水。
2014年至今,该市累计使用“南水”66.26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32.05亿立方米,约占受水总量的一半。对一个连生产生活用水都“卡脖子”的重度缺水城市而言,挽救河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滹沱河冀之光塔生态修复前后对比图。(石家庄市水利局 供图 )
“光是滹沱河就补了12.5亿立方米,此外,‘南水’对沙河、槐河和洨河等也有常态化或相机补水。”张振杰说。除了水量的补给,清澈的“南水”还极大地改善了受水河湖的水质。
作为复苏滹沱河的建设者与见证者,刘伟坦言,引水之初,最大的挑战不光是水从哪儿来,还有怎么留住。常年的地下水超采,这片地下早已如同“漏斗”。水放下去三四天,都渗进了河道的沙坑中。
2019年,石家庄市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区域调水,为滹沱河开展了首轮生态补水。为尽可能兜住每一滴珍贵的“南水”,滹沱河补水之前,工程人员专门用生态材料在河道里做了防渗减渗处理。随着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成,自上游黄壁庄水库向河道补水已成为常态。
2021年,断流40多年的滹沱河,全域复流。县志中水丰草茂的母亲河,回来了。
位于滹沱河南岸的映秀山。(石家庄市水利局 供图 )
“从伤疤到绿肺,滹沱河的整治修复,历时14年。”刘伟百感交集地说。石家庄的老百姓盼望这一天,已经盼了40多年。
仲秋时节,滹沱河畔的正定县曲阳桥镇周家庄村,100多亩稻穗正值灌浆期。
“没想到村里水稻断耕了20多年,还能重新种出精品大米。”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宁宁,每天都要下田察看水稻长势。北方缺水,这百亩水稻成了全村的“宝贝疙瘩”。
滹沱河畔,正定县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宁宁察看水稻长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灿 摄)
曲阳桥镇本有种植水稻的历史。周家庄一带曾经泉眼众多,以往靠活水就能实现灌溉,也因此形成了“正定贡米”这张名片。
后来,随着滹沱河断流和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一度占全村农作物80%以上的水稻,从1997年起“缺席”了。
2017年起,紧挨着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石家庄市正定县,生产生活用水从井水逐步置换为“南水”。当时,河北对地下水超采的综合治理已推进3年。
减少地下水开采,加上本地水库和“南水”联合对滹沱河流域的生态补水,正定县地下水位开始止跌回升。过去5年,周家庄村地下水位回升了20多米。
2019年,周家庄村流转土地100多亩,重新种上了水稻。张宁宁算了一笔账:村里水稻亩产约1240斤,可出800多斤大米。因为水好,绿色种植的大米品质也好,卖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稻谷还有一个多月才收,在田里就被订购一空了!”他说。
正定县周家庄村地下水回升后,时隔20多年又重新种植了水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灿 摄)
“‘南水’来了以后,全县关闭了1024眼水井,有30多万人改吃南水北调水。”正定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王瑞臣介绍。截至今年8月,全县地下水位相比2018年同期回升了6.77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年间,石家庄市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中,75%以上都已置换为“南水”。
石家庄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以来,该市对境内滹沱河109千米河段进行生态修复,已累计投资180多亿元。在生态修复过程中,一系列水环境治理也同步展开。滹沱河沿线封堵了14个非法入河排污口,沿岸1千米范围内88个村庄,生活污水全部完成治理。
正定县曲阳桥镇滹沱河桥边,半个足球场大小的沙岛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燕窝”。
每年4月,成千上万只崖沙燕从南方飞回滹沱河畔繁衍,立夏时节,空中万鸟齐飞。
2021年,石家庄市启动滹沱河生态修复三期工程。按照规划,正定县054县道滹沱河交通桥要经过一处沙岛。可如此一来,在沙岛筑巢安家的崖沙燕将很难存活。
沙岛留还是不留?留,意味着大桥改线,不仅要追加投资,工期也会拉长;不留,崖沙燕或将从此在滹沱河畔消失。
经过反复讨论,相关部门决定:桥梁向西改道,为崖沙燕“让路”。如今,这座沙岛已成为崖沙燕保护区,崖沙燕的数量也从2021年的5000只增长到3万只。
滹沱河生态工程运维服务中心主任康文忠介绍,这些年,滹沱河流域发现的野生鸟类已达200多种,其中不乏黑鹳、震旦鸦雀、赤嘴潜鸭等珍稀鸟类。
修复治理后的滹沱河,不仅成为城市新的景观长廊,也为石家庄实施拥河发展战略提供了生态支撑。
滹沱河畔的正定县塔元庄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灿 摄)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质生产力企业向滹沱河沿线聚集。在河北美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去年实现百万量级装车交付,今年有望实现汽车传感器千万量级装车应用。
依托滹沱河景观,塔元庄村精心打造现代农业、旅游、康养等项目。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3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9月18日,秋日的滹沱河,2922公顷生态水面波光粼粼,成群的水鸟从莲叶和苇草间翩然掠过。
正定县退休市民曾玉祥带着3岁的小孙女,在河边看水鸟、放风筝。他对孙女说:“你出生之前,这条大河里还没有水,是个大沙窝。自行车推也推不动,骑也骑不动,只能把车扛起来,从沙窝里走到对岸去……”
2014年2月20日,尚未全域复流的滹沱河,藁城段部分河段依旧干涸。
2024年6月6日,复流新生的滹沱河藁城段,水清岸绿,如诗如画。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