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十一”游江陵丨非遗工艺品篇
江陵文旅 2024-10-04 16:31:44

在华夏文明的岁月长河中,蕴藏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无数匠人的智慧和心血。它们以自身独树一帜的风格,传承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一件非遗工艺品,展现的是传承千年的巧思,体现的是文化底蕴。让我们一同瞧瞧这些“指尖上的非遗”,感受江陵县特有的文化之美!

木雕

【江陵成氏木雕技艺】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木雕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木雕工艺最早在原始社会中出现,千百年来,各大流派经过传承创新,形成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享誉全国。

图片

成氏木雕历史悠久,兴起于清朝康熙年间,主要着重于在佛像、神像、龙凤异兽、花鸟鱼虫的创作上,后通过江陵境内颇为活跃的楚剧,将历史故事、戏剧故事、民间传说、人物传说都作为木雕题材内容,广泛应用于木制构建的民居、祠堂、戏台及家具装饰。

图片

成氏木雕步骤一般分制图、选材、上稿、打坯、细工雕刻、打磨上光。雕刻技法大多以镂雕和浮雕结合,深浮雕与浅浮雕相穿连,木雕画面内容丰富,有情有景、妙趣横生。

烙画

【江陵烙画】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代又名“火笔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人重新发现整理。

图片

烙画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现代大胆采用宣纸、木板、葫芦、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烙画艺术既继承了中国画,又发展了中国画,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它根植于民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图片

当代非遗传承人简昌玉从湖北省第三代烙画传承人张远龙大师习得木板烙画与葫芦烙画基本技法。从此烙画技艺便落户在了江陵,并在荆沙地区家喻户晓,主要区域包括江陵城区,郝穴镇及周边城镇。

图片

面塑

【面塑】

◆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华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图片

面塑是以面粉、糯米面为主料,用手和简单的工具,捏制而成的民间传统艺术。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靠着:“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的技艺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

图片

面塑非遗传承人王淼以非遗还原江陵故事的项目、以面塑的形式来诉说江陵故事、以面人来展现家乡发展便创作了《滨江公园》、《仙鹤楼》等一系列作品,让“江陵面塑”走进大众的视野。

图片

希望通过这些手工艺品,大家可以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更好的了解江陵的历史和文化。

责任编辑:周晓晓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