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10月1日是国庆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岁华诞。
这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而75年前的开国大典,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意义深远的里程碑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红安人——董必武。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后移至嘉兴南湖)召开,出席大会的13名代表,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站上天安门城楼,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董必武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号壁伍,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湖北颇有名气的教育家、律师
董必武,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1886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县城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跟随教私塾的父亲读书,18岁应试中秀才。随后在家乡高等小学任教,1905年到武昌考入中学堂,接受近代教育,五年后毕业赴黄州任中学英文教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董必武赶赴武昌投奔军政府任秘书官,担任过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员,军政府总务科长。1913年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东京,入日本大学读法律。当时孙中山建立的中华革命党只有几百人,董必武加入其中。
1915年潜回原籍组织反袁起义被捕,袁世凯死后出狱,回日本完成学业。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书籍,1917年回国后在武汉开办律师事务所并办学,成为湖北颇有些名气的教育家和律师。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董必武的思想转向共产主义,翌年夏通过李汉俊与陈独秀为首的上海共产党小组接上关系,随即和陈潭秋等在武汉组织共产主义研究小组。1921年7月,董必武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此时35岁,在代表中仅次于何叔衡为第二年长者。
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
董必武有着忠厚长者的风范,又以学识渊博著称。他自幼古文便很好,又工于律诗、书法,且留学国外多年,通晓英、日、俄语,法学造诣尤深。自抗战开始后,他长达十年间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统战工作,广泛交友,以学识和风采感动各界。
1945年联合国成立大会在旧金山举行,经中共努力争取,国民党政府被迫在中国代表团的五名成员中让出一个名额,董必武作为解放区代表参加。起初,代表团中许多人认为共产党都是粗俗的农民造反者,一路上与董必武接触,才知道竟是这样有学识的人。
到美国后,他向华侨、新闻界、友好人士和部分上层官员大力介绍解放区的情况,扩大了中共在国际上的影响。联合国成立大会召开时,董必武又用毛笔苍劲地在旧金山宣言上签上自己的姓名。
他逝世时联合国秘书长专门发来唁电,称其为“联合国宪章”的创建者之一。
董必武总是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他常说:“我们的党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如果不为群众服务,还要组织共产党干什么?”他不仅严以律己,而且对子女及亲友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正直做人,勤奋学习和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1975年,董必武在北京逝世。叶剑英在追悼会上说:“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红安县董必武故居纪念园)
(黄麻纪念园董必武纪念馆)
(来源:最红安、中国法院网、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