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袁俊耀)农耕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基石,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传承。而农耕文化博物馆,则犹如一座时光宝库,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精心保存与展示。尧治河农耕文化博物馆,无疑是一座矗立在大山里的传承与展示农耕文明的宏伟殿堂。
该馆开建于2014年,历经三年,于2016年正式投入使用。是在充分利用废弃矿渣充填基础上建起的三层仿古式建筑,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含108级台阶),展厅面积2500平方米,展出各类器具近万件。
其中,大理石群雕组成的“百龙图”,一部分是沿着上行台阶中间位置雕刻的九条巨龙,寓意着龙王的九个儿子。他们在这里翩翩起舞,既是对远道客人的热烈欢迎,也是为了保护龙王的安全。另一部分则是墙壁之上的百龙图。在这幅巨大的雕塑里面,艺术家精心雕刻了99条神采飞扬的龙,群雕的中央是神态威严的老龙王,整个构图展示了在龙王的指引之下,群龙起舞、奋力向前、风调雨顺的兴旺景象。
在一楼展厅周围,两幅农耕图场景栩栩如生,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农家传统酒坊里,不时飘出阵阵酒香。
一楼展厅有三皇五帝农耕起源厅、原始人类狩猎种植厅、古代农耕场景厅、五谷种植场景厅四部分组成;二楼展厅有清代考场场景厅、婴儿抓周场景厅、清代私塾场景厅、说亲场景厅、拜堂场景厅、洞房场景厅、拜寿场景厅、清代药房场景厅、二十四孝展板厅、知青劳动场景厅、交公粮场景厅、知青厨房场景厅等12部分组成;三楼展厅有当铺、竹编、织布、酒铺、铁匠铺、农家小院、现代新农村发展等七部分场景组成。
走进农耕文化博物馆,顺着中心投影标识的指引,仿佛就踏入了一条穿越历史的长廊。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古老农耕岁月的故事。从原始的农具到精耕细作的工具演变,展现了人类在与土地交往过程中的智慧结晶。
博物馆的陈列丰富多样,古老的犁、耙、锄头、镰刀等农具,虽历经岁月的磨砺,依然散发着质朴的气息。这些农具见证了农民们辛勤耕耘的汗水与付出,是农耕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变革的实物见证。
除了农具,蓑衣、斗笠、风车、石磨等各种与农耕生活相关的物品,则生动地描绘出了昔日农耕生活的场景,让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过去农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尧治河农耕文化博物馆不仅是物品的展示,更是知识的传播。通过详细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以及多媒体演示,参观者可以深入了解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与变迁,了解不同地域的农耕特色、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过程、传统的农耕技艺等,从而对农耕文明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尧治河农耕文化博物馆也是农耕教育的重要场所。它为来此研学旅行的学子,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直观学习农耕文化的机会,让他们知晓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对土地和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尧治河农耕文化博物馆让参观者亲身参与其中,亲手抚摸或操作农具,体验传统农耕的乐趣,进一步拉近了人们与农耕文化的距离,这一沉浸式的交流与互动形式,是其他博物馆所无法比拟的存在。
尧治河农耕文化博物馆犹如一座宁静的港湾,守护着农耕文明的记忆,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忘根本,铭记先辈们的辛勤付出,同时也为我们展望未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尧治河农耕文化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展示农耕文明的重要窗口,为保护、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让我们在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沉的同时,也更加坚定地迈向未来。
作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尧治河农耕文化博物馆一定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更加夺目的光彩。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