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陈玲、杨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9月底,全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总数为23.8万个,较2019年下降了9.8%。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密度为0.8个/平方公里,较2019年下降了11.1%。经调研发现,目前的村镇银行网点配置已无法满足基层居民的需求,主要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一是数量规模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农村基层网点在近些年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返乡创业与就业、小微企业增加、农村地区招商引资等发展,基层银行网点线下业务不断拓宽,但是数量却不断减少,与农村实际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不匹配。以宜城市雷河镇为例,户籍人口4.1万人,常住人口2.9万人,60岁以上人群占27.6%,各类企业40余家,沿街店铺300余家,但仅有农商银行与邮储银行在该镇各有一个网点。一方面,村镇银行服务的受众大多是不熟悉互联网的中老年人,对物理网点的依赖性较强,办理单项业务时间较长,经常出现排长队现象,群众反响较大。另一方面,经济开发区、雷河镇、上大雁工业园区以及原来的三线厂矿企业等绝大部分对公账户都在农商银行,对公业务等待时长间隔超过1小时,阻碍了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
二是软硬件配套难以对接业务场景。基层网点多处于乡村地区,吸引力有限,难以招到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员,离职率较高,人力资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网点服务水平与效率的提升。银行业务流程繁琐,办理一个普通的储蓄账户,需填写多份纸板版申请材料、复印多份身份信息,再到窗口办理业务并现场审核,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了人工负担。基层网点规模较小,设备投入资金有限,硬件设施老化落后,常出现柜面网络卡顿、自助设备故障等问题,极大影响业务办理进度和客户体验。
三是效益指标不能匹配农村发展规律。虽然中小银行是涉农支农贷款的主力军,但基层网点银行因产品和服务能力单一、业务资质受限,资产规模较小,加上风控手段欠缺,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很难获得优质贷款客户。一些银行以低于成本的贷款利率抢夺优质客户资源,导致农村部分小微企业、普通个体工商户因资质、自身规模等限制贷不到款,出现“想贷款贷不到,能贷款不需要”的局面,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
对此,基层建议:
一是增设网点,延伸服务链条。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实际,适当增加农村银行网点数量,扩大网点规模,优化网点布局。充分考虑乡镇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选择建设营业点或增建部分自动存取款机。例如在集镇、公交站、火车站等人口密集点设置营业点,提高服务的可及性。
二是加强建设,提升服务质效。一方面,保留乡镇特色,营业网点仍需坚持传统高低柜配置,窗口数量按服务数量配置,提高服务效率,纸质存折、存单等传统金融功能应适当保留。另一方面,引导网点建设规范化,实现厅堂服务、人员配备、金融产品供给的标准化配置、规范化引领;优化人员设置,改善硬件设施条件,增设智能机具,业务分流,不断满足客户需求。
三是聚焦业务,精准服务对象。鼓励基层银行网点与上级行争取政策支持,实行差异化、特色化、创新化经营。鼓励涉及“三农”及小微客户的产品创新,结合所在地风土人情、乡村经济和产业特色,开发多样化的小额信贷产品,积极融合乡村振兴,大力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精准缓解贷款难、放贷难问题。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