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 (记者张晓峰、刘长松、王丙全、通讯员万治红)一项名为居间服务的农村改革,3年间让公安县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跨过20万元台阶,其中50万元至100万元的村达到74个,“百万村”由改革前的6个增至26个。
秋分时节,稻浪泛金。狮子口镇景阳岗村党支部书记白展平盘算着“村集体收入从155万元涨到200万元,还得在哪儿使劲”。3年前,公安县258个行政村,任何一位村支书都不敢有这个奢望。
转折,源于居间服务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交易成本难题”。以前,农民有承包地但太零碎,有劳力但无人组织,购买农资和生产服务时议价能力差;而经营主体“一对多”与农民做生意,信息获取、谈判协商、合约执行等成本高得吓人。公安县尝试让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媒人”,开展资源、生产、劳务等居间服务。
(湖北日报通讯员 颜石 摄)
景阳岗村有9000多亩耕地,改革前村集体收入仅4万多元。临危受命的白展平从土地规模化流转入手,居间撮合两头,一头集并农民土地,一头与经营主体谈判。该村现有30多家经营主体,农忙时每天需要300多人务工,白展平把村里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为经营主体提供劳务居间服务,参与农民年均增收1万多元。“瞌睡遇到枕头!再也不用一家一户上门找人了。”盛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付上坤说,合作社固定用工30多人,每年花出去150多万元。
麻豪口镇黄岭村“小田变大田”后,积极对接农机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生产居间服务,旋耕、插秧、无人机飞防、收割等享受“批发价”,一季千平方米水稻为农民省下174元。“收费虽低了些,但服务面积大了,农机利用率高了,稳赚不赔。”邓晟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邓芝培说。
(湖北日报通讯员 颜石 摄)
有村集体经济组织背书,农企双方都放心、省事。撮合一单交易后,村集体从经营主体获得居间服务费。杨家厂镇新江村集体收入今年可望超过150万元,村支书邓祖军介绍,集体收入三成为公积金,保运转;四成为公益金,搞基础设施建设;三成为村民分红。“村集体富了,村干部才当得有味、干得有劲!”邓祖军说。
“居间服务做实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功能,既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也帮市场主体减少盲目性。”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魏君英认为,这项改革对于优化乡村资源配置,铆紧村集体、农户和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促进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具有样本意义。
相关链接>>
对话公安县“百万村”党支部书记贺军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刘映阳
通讯员 夏峻 王文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近三年,公安县在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鼓励各村积极探索居间服务改革,用市场化手段盘活集体资产资源,使公安县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跨过20万元台阶,其中50万元至100万元的村达到74个,“百万村”由改革前的6个增至26个。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蹲点公安县采访,对话县委书记和“百万村”领头人,听他们讲述居间服务改革落地开花的故事。
神台湖村党支部书记贺军农(右一)田间察看稻谷长势。(湖北日报通讯员 李洋瑾 摄)
“原以为20万都搞不到
结果挣了100万”
记者:谋划居间服务改革时,神台湖村是什么情况?
贺军农:神台湖村属公安县毛家港镇,有村民小组12个,645户,2582人,耕地7433亩。当时基础薄弱、田地低洼,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集体经济收入不到15万元,在全镇排名常年垫底。2022年初,镇党委镇政府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给我们村定下了50万元的目标任务。不瞒你说,刚开始村两委班子非常抵触,我心里也直犯嘀咕,别说50万元,只怕20万元都搞不到。我多次找镇里要求降到20万元,都吃了闭门羹。
(湖北日报通讯员 颜石 摄)
记者: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100万元,是怎么做到的?
贺军农:镇领导一语点醒梦中人。神台湖村土地没有大面积流转,这就是稀缺资源。只要做好土地流转这篇文章,还怕集体经济上不去吗?后来我们陆续对接了五六个经营主体,虽然没谈成,但是越来越有底气了。
到了4月份,有一家企业来村里流转土地,准备种植红高粱,每斤收购价5.6元,一年一季,千平方米地块能收600至800斤,利润很可观,也符合国家政策。当时我们提出,按每平方米旱田0.6元、水田0.8元付给农户流转费,另外给村集体一定数额的居间服务费,老板很乐意,很快就签了4000亩流转协议。
我算了一下账,每年仅这笔居间服务费村集体能收入70万元,心里乐坏了!后来,我们把村里的荒湖、荒滩改造出来,又陆续流转了一批土地,去年总收入达到了103万元。因为居间服务改革,我们成了“百万村”,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过去经营主体“一对多”
现在是“一对一”
记者:这些老板怎么愿意出这些钱?干吗不直接找农户?
贺军农:你可能会有疑问,村集体是不是占了经营主体和农户的便宜,其实不是的。田在农民手上,但是种田的人年纪大了,种不了,又租不出去,很多人把田白送给亲戚朋友代种。经营主体呢,想来包田,但是一看都是零零散散的,要和农民一户一户谈,太麻烦,最后都放弃了。
现在不一样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给农户做工作,把田块集并起来,统一对外找经营主体流转。简单地讲,过去经营主体对接一家家农户,是“一对多”的关系,现在只对接村合作社,是“一对一”的关系,村合作社就成了市场主体和农户的居间人。
记者:会不会有人觉得村集体的钱挣得太容易了?
贺军农:这个居间人不好当呢!要大面积流转土地,首先得小田并大田。但是田哪有那么好动呢?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刚开始,连亲戚朋友都在背后骂我,我们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磨破嘴跑断腿,开了几十场户主会,大家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借着高标准农田改造的机会,村集体把田全部平整了,然后把地力最好、耕种最方便的,调到一起,安排给自种农户;种田大户的流转地,调到一起,自成单元;其他的就给经营主体,大片连片土地,方便机械化耕种。
经营主体进来后,村集体要配套修路,通水通电,他们和农户发生了矛盾,要靠我们协调。农户这边也要服务好,有的家里意见不统一,有的看到经营主体挣钱了想把田要回去,等等,这些问题都要处理好。
事情要是办砸了
人家还不恨死你
记者:这几年有没有出现大的矛盾?
贺军农:有!那家种高粱的企业进来后,因为面积太大,管理不善,拖欠流转费,老百姓吵翻了天!想想也是,你把大伙的田并过来,搞砸了,还不恨死你?当时压力很大,年底就解除了合同。一下子腾出这么大的田地,到哪儿去找老板来接盘呢?后来到处发信息,见了不少人,但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敢轻易答应,更不敢全部流转给一个老板了。毕竟农民经不起折腾,农时也不等人啊!
当时县里刚上线了“三资”智慧服务平台,我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就把招标信息挂了上去,没想到很快就被湖北农意惠农贸有限公司拍下1800亩。剩下2000多亩,也陆续发包给本村和周边的种植养殖大户。
(湖北日报通讯员 颜石 摄)
记者:现在村里的经营主体发展得好吗?农户收益如何?
贺军农:现在村里最大的经营主体就是农意惠。这家公司也是种高粱的,专门给贵州的酒厂供货,收益很稳定。现在每天要在村里请20到30名农民,劳动报酬150元一天,都是日结,村里不少老人、妇女都在这家公司打零工。
村里现在还有40多家养虾大户,忙的时候也要在村里请人。我们村有个老人叫彭定安,家里有12亩地,每年流转费有5000多元,平时在村里打零工有8000多元,加起来有1万多元。合作社算了一笔账,开展居间服务改革后,村民每年人均增收1300多元。
村集体有钱好办事
村干部越当越有味
记者:村集体这两年挣钱了,这些钱是怎么花的?
贺军农:县里有个大致的指导意见:三成作为公积金,用来保障村级组织基本运行和应对突发事件;四成作为公益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防汛抗灾、民生保障等支出;剩下三成,用于股民分红或扩大再生产等。
“手里没有一把米,唤鸡都不理。”以前,村集体没有钱,连一条像样的生产路都修不起,老百姓意见很大,村干部也觉得一点味都没有。这两年,我们还清了近40万元的债务,修了10多公里生产路、3座桥,所有断头路都打通了,另外还新装了157盏路灯,村容村貌大不一样了。我们计划在今年底,拿出35万元来给农户分红,这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这一切,都是因为居间服务改革,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记者:接下来准备怎么办?村集体、农户增收还有空间吗?
贺军农:这两年我们通过土地资源居间,和经营主体、农户都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合作社准备把村里的闲散农机组织起来,再购买一部分,为经营主体、农户提供耕种防收等社会化服务,包括种子、化肥等农资,也在考虑是否统一提供,帮他们降本增效,村集体、农户也能增收。
我的体会是,市场是无限大的,机会也是无限大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也好,居间服务改革也罢,都是要村集体经济真正地动起来,不能坐在家里等市场,抱着金饭碗讨饭吃。村里的土地、农机、闲置劳动力、项目建设、生产服务等等,都是资源。只要你想干,只要你敢干,什么时候都有机会。
对话公安县委书记严广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长松 王丙全
记者:公安县为什么要在农村开展居间服务改革?
严广超:公安是农业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种田的人越来越老也越来越少,村集体经济没有活力,干群关系渐行渐远。随着第一批打工人年纪渐大,很多能人想回到农村创业兴业,有资金却难找上好项目。
县委县政府调研后非常忧心:一是土地面临撂荒,谁来耕种?二是能人回乡创业,如何链接?三是集体经济匮乏,怎么发展?这些问题堆积到一起,归根结底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农村生产关系再调整、生产要素再配置的问题。改革势在必行,不能再迟疑。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生产、劳务等居间服务。
我们理解,居间服务改革就是要村“两委”负责人转变角色,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平台,主动给经营主体、农户当好中间人,带动村集体增收、农户致富。我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所有行政村都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村集体有了法人资格。前些年,我们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村集体战斗力显著增强。通过推广自种田、待转田、流转田的“三块田”改革,全县68%的耕地都变成规模田。有了这些条件,开展居间服务改革水到渠成。
(湖北日报通讯员 颜石 摄)
记者:这几年,公安县居间服务改革主要做了哪些探索?
严广超: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探索。
一是为经营主体与农户搭建起了生产要素供需匹配的平台。我们在全省率先搭建了农村“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分村清理并录入承包地权属及分布、土地流转状态、家庭劳动力等各类信息,开通了“我要发包、我要找地、村务公开、我要服务”等四大功能板块。村集体线上把关信息发布,线下监管合同约定,所有交易公开透明。
二是为经营主体与农户提供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途径。现在农业生产成本主要为农资、农机、排灌、劳务等四大部分,经营主体在本地没有资源,小农户没有议价权,单打独斗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越来越多。为此,我们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市场化方式、更优惠的价格为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生产要素,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目前全县已有97个村集体为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生产居间服务,每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过亿元。
三是为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增加了公共服务的经济基础。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可用资源和手段愈发有限,农村公共服务存在供给低效、供需错位的问题。这几年,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居间服务增加收入,钱袋子鼓了,有钱好办事,为群众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的问题,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记者:居间服务改革带来哪些启示?
严广超:回顾这几年公安县的居间服务改革,我有三点体会。
一是来自基层的探索最宝贵,也最有生命力。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改革必须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居间服务改革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了共同缔造理念,很多办法都是群众想出来的,问题也是一起商量着解决的。在收益分配上,必须充分保障农户利益,这是所有改革的前提。
二是必须坚持用市场化手段。居间服务改革,关键是找到有实力、有能力、靠得住的经营主体,还要让经营主体在村里留得住、发展好。同时也要保证村集体和农户都有积极性,这就必须建立一套公平公开的利益分配机制,把三方都链接起来,只有三方共赢,改革才能长久。
三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上下三里不同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村集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在框架设计上提出“资源、生产、劳务、公共服务”四个居间,但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哪个条件最好就先发展哪个,循序渐进地去推进。比方说景阳岗村、神台湖村有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就从“小田并大田”入手,先把土地资源盘活;幸福村土地流转程度低,就联系经营主体为农民耕种防收提供“点餐式”社会化服务;新江村在外创业的能人多,就鼓励他们和这些老乡合作开发项目。从目前来看,资源居间已经比较成熟,下一步我们要在生产居间、劳务居间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探索。
详见9月25日湖北日报1版、14版>>
更多报道>>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