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奋进之志 奋发之姿 奋斗之势 “汉口之心 美好江岸”建设步履坚定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9-26 15:38:31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

记录走过的足迹

写下历史的华章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一路走来,“首善之区”江岸以奋进之志、奋发之姿、奋斗之势,努力为武汉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扛起首善担当。


大江金岸。


砥砺前行,扬帆奋进。从2021年至2023年,江岸区GDP接连突破1400亿元、1500亿元、1600亿元,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21年的10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17亿元,税收占比达到95.7%,居全市前列。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激发了全区上下抓改革促发展的信心和干劲。


风雨兼程,春华秋实。江岸区稳中求进,向新而行,一路闯关破局、一路向难求成、一路比学赶超,连续四年获评全市绩效管理综合考核立功单位,蝉联“全国百强主城区”“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全国创新百强区”,“汉口之心、美好江岸”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8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新闻发布会,长江设计集团勘察设计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全过程设计咨询的阿联酋宰夫拉光伏电站入选白皮书中国能源转型典型案例。


以江岸为起点,向世界递出设计名片。这些登上国际舞台的项目,是长江设计集团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积极成效,也是江岸区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江岸区主动服务并融入国家、省、市战略,紧紧围绕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充分发挥“一红一绿”资源优势、“一老一新”特色优势,一张蓝图干到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产业转型发展上取得成效。


现代服务业是江岸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江岸区坚持把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闯关”主攻方向,聚力打造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新获批武汉天地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大道金融保险集聚区、长江左岸创意设计城等3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贡献了全区超八成的 GDP。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江岸区向“新”发力,把最好的空间、最优的服务、最实的政策留给创新创业创造,加强科创企业培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创服务、数字经济两大“成长产业”蓄势前行。


“惟楚荟”落户于百年老建筑,将成为江岸区高层次人才集聚地。


今年6月,江岸区与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联手打造的“惟楚荟”在岳飞街1号正式挂牌,建筑智慧运维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智能传感创新中心、光量子技术及应用研究所等3个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同日落户江岸。这栋百年法式老建筑,将成为江岸区高层次人才集聚地,赋能江岸科技创新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与此同时,江岸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发挥辖区央企主力军作用,聚焦软件信息与服务、智慧水利等领域,实施“场景+龙头企业+生态”模式,今年以来发布应用场景26个,打造了中金时代广场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等数字经济集聚区,目前全区已集聚数字经济企业579家。


江岸岱家山科创城成立20周年,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新质生产力既来源于“新”的突破,也来源于“旧”的积淀。江岸区抓关键赛道、抓细分领域,借助数字化赋能、高端化引领、绿色化转型,将传统产业培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两大“看家产业”聚势而强。发挥江岸金融总部机构集聚优势,进一步壮大金融主体,做优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细分领域,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发挥老汉口百年商贸流通积累的资源优势,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将枢纽“流量”变成发展“增量”,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示范区。


向空间要效益,江岸区楼宇经济蓬勃发展。


工程设计、生态环保两大“特色产业”乘势而上。推进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发展,依托长江设计集团和中国市政中南院等龙头企业,做精做细水利水电、市政设计细分赛道,近三年新增规上企业25家、达到97家。推动生态环保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抢抓三峡集团总部搬迁武汉契机,加快培育以清洁能源、水生态为特色的生态环保产业,新增规上企业8家、达到17家。


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风生水起。近三年,引进中航证券湖北分公司等26家地区总部机构,总数达到110家,华侨银行武汉分行为全省三年来唯一新批设的外资银行,湖北文旅集团商业保理、湖北港口融资租赁填补了金融保理业态的空白。培育了纳税亿元楼宇达25栋,其中10亿元以上楼宇3栋。




“遇到事儿了,我们就去议事长廊!”江岸区九运京汉名都小区内,居民们歇脚、纳凉、唠嗑、玩耍都爱去长廊。这里曾是一片废弃的绿化带,过去隐藏在车棚后面,车棚搬迁后这里跃居“C位”,社区和居民共同商议将这里改造成休闲空间,并成为社区治理大家议、社区决策大家定的“议事长廊”。


“子女买了新房接我去住,但我舍不得离开这里。”60余岁的小区居民王先生说,“这个小区建成20年了。以前,这里环境差,设施老旧,我一直想换个地方住。但现在,路修好了,休闲广场建起来了,‘长廊夜话’‘楼道议事角’‘线上议事群’等民主协商议事平台也热闹起来了,我哪里还舍得走啊!”


江岸区开展共同缔造试点扩面,凝聚力量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共创美好家园。


居民情感的转变,正是对该小区“逆生长”历程的最好注解,也是“共同缔造”理念在江岸区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江岸区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行动,凝聚各方力量,发动群众共建美好江岸,在68个小区开展共同缔造试点扩面,完善“共管账户资金共担”“党员包保加装电梯”、老旧小区“红色物业”连片管理等机制,相关经验入选中社部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在共商共议中解民忧。江岸区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实施“社区能人寻找计划”,培养群众骨干2800余人,搭建群众议事平台81个,动员群众献计献策、认事管事,推动社区的事“大家议、共同办”。


着力增强基层治理质效。江岸区优化网格服务,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要素下沉,实现治理单元最小化、服务效能最大化。推进党员干部“一下三民”实践活动,5000多名党员下沉社区,组建医疗、法务等服务团488个,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江岸区持续提高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覆盖建设区、街、社区三级综治中心,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获评平安湖北建设示范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江岸区建强三级综治中心,让群众诉求解决在“家门口”。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江岸区以“全民之治”夯实“基层之治”,持续创新基层治理举措,有力地确保了群众安居乐业、城市安全运行、社会安定有序。




9月17日,中秋佳节,家住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御玺滨江小区的徐文兴老先生迎来了他82岁生日,这也是他在江岸生活的第50个年头。1975年,徐文兴以电气工程师的身份被人才引进到江岸工作,直到退休,再未离开。如今,他的一对儿女在江岸出生、求学、成家、立业;孙儿从长春街小学的攀岩特色课中走出,多次获得全国攀岩赛事冠军,正在向奥运会发起冲刺;外孙女今年考入武汉二中,向着自己的理想又迈进一步……徐老先生说:“天地之大,黎元为本。江岸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看着这片热土越来越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我很幸福!”


徐老先生所言幸福的成色,正是美好江岸鲜明的民生底色。2024年江岸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民生福祉改善,深入实施公共服务提质行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提升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让群众享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江岸区一直以来对老百姓的承诺。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江岸区将真金白银投入到全方位多维度的民生保障中。民生相关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达75.5%。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支撑。江岸区大力促进就业创业,确保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新增就业2.6万人以上。2023年,江岸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中心城区第一,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位居全市第一。


江岸区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基础教育优势集聚。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近年来,江岸区深入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拥有学校225所,4所省级示范高中、2所省级示范小学,教联体覆盖率达到100%。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优先,多样办学特色育人,持之以恒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支持武汉二中、武汉六中等名校发展,谋划推动国际学校建设,中高考成绩在省、市名列前茅。


医疗卫生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幸福安康。江岸区切实加快健康江岸建设,补齐公共卫生设施短板,投资14亿元建成区属市八医院新院区并交由协和医院托管运营,更好满足居民家门口的看病需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基层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和人才引进,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


“一老一小”是民之关切,“幼有善育、老有颐养”是每个家庭的牵挂。江岸区加快区级养老中心、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一批老年供餐点,推进适老化改造。健全托育公共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开办托育机构,提供更多普惠式、邻里互助式托育服务。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江岸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兜牢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让一项项“民生账单”变成一幅幅幸福图景,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可持续、幸福感更有成色、安全感更有保障。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生的意义,在于舍己为人,在于不懈奋斗,在于青春和热爱!”……近日,“江岸之光·行走课堂”青少年思政实践活动来到江岸区岔马路消防救援站,开启一段关于勇气、责任、无畏、奉献的旅途。追光少年们聆听“烈火英雄”不惧火光的英勇故事后,纷纷在打卡墙上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


2023年3月,“江岸之光”武汉·江岸文明空间在月客流量达200万人次的三阳路地铁站启幕,成为主流宣传和城市文化展示的一大窗口阵地,也是江岸区将文明实践阵地拓展至城市公共空间的创新尝试。


一年多来,“江岸之光”宣传品牌不断创新延伸,沉浸式、现场式持续开展“江岸之光·我们的思政课”“江岸之光·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巡讲”“江岸之光·行走课堂”“江岸之光·金岸文化生活”等系列活动,唤起江岸人的情感共鸣,引领大家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江岸之光”系列活动引领江岸人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越是先行,越需要思想引领;越是奋进,越需要精神激励。近年来,江岸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培育理论学习品牌,倾力抓好各项重大宣传,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到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积聚发展新势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聚焦主题主线,提振发展信心。江岸区深度融入中央和省市工作全局,在社会万象中找到闪光点,围绕全市“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加强主题策划,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思想大破冰 争当排头兵》系列微视频访谈节目,汇聚智力思考,用“政能量”开启“大流量”密码,在全区上下掀起大调研、大讨论的热潮。“高质量发展看江岸”“强信心·进百企”“大江金岸·交点”“‘没有围墙’的江岸”等系列宣传,讲好经济主战场克难应变、干事创业的故事,激发蓄力前行的内驱动力。


塑造城区形象,建立精神共识。江岸区深挖城区资源禀赋,弘扬城市文脉,让“美好江岸”成为承载着江岸人高度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的精神标识。《江岸百万分之一》系列宣传片,以一个又一个“百万分之一”的奋斗故事再现江岸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慢生活·漫江岸”“江岸不一Young”“75!变!记录身边的江岸变化”等系列文章,持续推介治愈抚慰人心的美景、美食,老汉口的大智路、保成路、同兴里、花桥街道等烟火街巷,让市民沉浸式感受城区“烟火气”,激发起江岸人对幸福生活、美好江岸的情感共鸣。


留住城区记忆,擦亮文化名片。江岸区聚焦传承保护,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优化精品旅游研学线路,策划主题活动,提亮江岸红色文化显示度,擦亮“红色”名片;挖掘汉口历史风貌区文化品质、文化底蕴、文化IP,深化老汉口新江岸风貌内涵提升,推动把“网红”流量变成做大文旅产业、文旅消费的增量,擦亮“老汉口”名片;致敬匠人匠心,策划《你好,非遗》系列宣传片,彰显江岸非遗文化的魅力,打造区域文化高地的城市文脉传承。


“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江岸区坚持守正创新,讲好美好江岸故事,持续壮大正面主流舆论,努力为江岸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示范引领区凝聚起强大精神伟力。




新程开启,使命“上新”。奋楫扬帆再起航,江岸勇立潮头敢为先,将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作出江岸贡献。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佘碧盈 龚雨 李佩玮 余晴 )


责任编辑:叶恺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