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引言
2023年7月,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湖北省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孝南区纳入试点名单。
方案获批,全省首批。孝南区印发了《孝感市孝南区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推进方案》,成为全省13个试点地区中首批完成《推进方案》印发的试点地区。
成功入市,全省首宗。2023年6月29日,杨店镇童庙村1宗17.39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313.02万元成交,敲响了湖北省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
保质保量,全省之最。截至目前,孝感市孝南区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6宗、面积84.99亩,成交金额1580.76万元,是我省新一轮试点中成交宗数最多、用途最广的试点地区。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冯欢)初秋时节,凉风习习,9月12日,走进三汊镇湖北蓝卉生态园基地,连片的蓝莓树已进入修整期,在经历了连日的高温后,园中杂草泛黄,亟待清除,趁着久违的凉爽天气,来自周边村庄的30多名村民正在这里为蓝莓植株剪枝、除草……
64岁的张秀兰正在基地除草。“三亩土地流转费用每年一千多元,在基地打工一天近一百元,一年差不多两三万元,够我一个人用了!”张秀兰为自己能够在家门口干活感到满意。
2015年成立的湖北蓝卉生态园,是集鲜果种植、采摘、旅游观光和优质稻种植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
蓝卉园落户至今,受制于土地性质,园区一直未能建设相应配套设施,影响园区发展。“以前游客来采摘,反映公共厕所都没有,体验感差;还有大量的水果采摘后没有冷库保存,导致损失很大……”蓝卉园公司经理介绍着曾经的种种不便。
“现在通过这个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为我们解决了6.6亩建设土地指标,园区不仅建了库房、冷冻间、公共厕所,各项基础设施也配套上来了,现在来园区的游客越来越多,去年效益产值达2600多万元,今年预计超2800万元。”
用6亩“小地”撬动2300亩“大产业”;孝南区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让土地资源变资产。
蓝卉园位于孝南区三汊镇幸福村,现有农业种植基地2300亩,其中种植蓝莓等特色水果1800亩;种植优质水稻500亩,其中存量集体建设用地6.6亩,坑塘水面20亩,农用地2272.4亩。
为解决市场主体用地难题,为乡村发展注入“活水”。根据项目产业特征,孝南区采取“农用地+建设用地”复合利用模式,全力保障和规范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用地需求。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圈外”6.6亩建设用地按照其产业业态特色“点状规划、点状用地”,按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模式入市。
在基地打工的村民
“这块地属于村集体,以前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现在通过土地交易入市出让给企业后为村级增收一百多万元,加上土地流转费用,村民在基地打工,每年可创收超两百万元。”三汊镇幸福村党支部书记说道。
三汊镇幸福村经济合作社共出让2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分别是1宗1.77亩商业用地和4.83亩仓储用地。商业用地解决了旅游观光服务用地需求,仓储用地保障了鲜果存储、保鲜用地需求。
此次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化解了产业发展的用地难题,为产业提质改造做好用地要素保障;同时集体土地入市让资源变成了资产,也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
这也是孝南区盘活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探索之一。
唤醒“沉睡”的土地,孝南区探索低效闲置土地盘活利用路径,让“寸土”再“生金”。
2023年6月29日上午,孝感市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孝感市孝南区举行公开拍卖出让,敲响了全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第一槌,这也是湖北省第二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区名单公布后,首宗交易成功案例。本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成交,标志着孝南区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此次拍卖出让的地块位于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童庙村,用地面积17.39亩,土地所有权人为童庙村农民集体,入市主体为童庙村集体经济组织,地块用于发展文旅项目,土地用途为商业用地,该地块以313.02万元成交。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成交价款,在扣除土地成本费用和入市增值收益调节金后,其余全部归农村集体所有,并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土地资源变资产,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也为后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2024年3月,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典型案例(第一批)》,孝感市孝南区童庙村典灯书院项目成功入选。
孝南区杨店镇童庙村一块土地通过拍卖入市,建成了漂亮的书院。
随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能够顺畅流转并得到有效保障,不仅进一步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也不断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撬动资本、人才、技术等其他要素流入到乡村来,乡村振兴也将会得到更有力支撑,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与此同时,在政府对产业进行合理引导的情况下,按照市场化方式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招引企业进入乡村发展产业,也可以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发挥各方比较优势的产业生态。
孝南区开展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以来,区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相关要求,由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会同发改、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压实责任、密切配合、创新工作、合力攻坚。从规划审批、确权登记、勘测定界、地价评估,到入市方案编制等方面认真研究政策、深入探索实施路径。
一是摸清“家底”。以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和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对全区存量建设用地进行逐村摸排,查清了入市家底。
二是精准“上菜”。通过走访调查,形成《孝南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调查报告》。试点期内,针对拟入市地块建立全区通用、统一标准、可扩充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果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并录入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和监管系统。
三是建章立制。编制印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建立公开透明的入市准入制度,设定科学的入市程序,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
四是探索调整入市路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托增减挂钩指标通过空间腾挪,调整到市场主体有需求、城镇开发空间不足但空间规划允许建设的产业园区内,有效解决“圈外”市场主体发展空间不足的难题,推动全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截至2024年7月底,共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16宗,面积84.99亩,交易金额1580.76万元。其中,从已入市土地用途看,工矿用地6宗、仓储用地4宗、商业服务业用地6宗。从入市方式看,出让16宗,均通过拍卖方式出让。从增值收益分配看,缴纳增值收益调节金553.68万元,村集体收益442.94万元,农民个人收益110.74万元。从社会效益看,入市土地带动产业投资规模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50个,增加工资性收入600万元。
全省首批“国有+集体”跨权属建设用地组合包在我区成功供应,孝南区率先打响全省“第一枪”。
近年来,孝南区抢抓先行区试点建设东风,不断激发自然资源活力,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在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国有+集体”建设用地组合供应工作。
2024年6月21日,全省首批“国有+集体”跨权属建设用地组合包在孝南区成功供应,合计成交金额846.48万元,供应面积58.24亩。
涉及三个项目用地,分别是位于东山头机电产业园的宇辰机电生产项目、锦帆电力产品生产项目和位于肖港镇汉十工业园的云兴钢构二期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9000万元以上,净利润超1000万元,为当地群众带来200多个就业岗位和各种创业机会,帮助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7月,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典型案例(第二批)》,孝感市孝南区“国有+集体”建设用地组合供应项目成功入选。
“继我区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入市形成一定规模后,创新探索组合供应模式很有必要。这是一个稳就业促发展的政策工具包,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产业用地只有国有这个唯一模式的用地问题。”孝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负责人表示。
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是指通过“分散式输入、集中化输出”的方式,整合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各类自然资源,进行价值量评估,实现资源资产化,并将其纳入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管理,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进行组合供应,实现资产与资本的有效匹配,提升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变现能力,推动自然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放大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大力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提升服务效能,为企业提供更方便、更省心、更快捷的拿地路径,破解企业拓展“圈外”用地的发展难题。
“国有+集体”建设用地组合供应包,有利于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集约利用好了资源资产。有了这个“工具包”,将零星、分散、插花、废弃的小块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拆旧复垦,获得的增减挂钩指标通过空间腾挪,调整到市场主体有需求、城镇开发空间不足但空间规划允许建设的地方,经过同步规划、同步交易、同步建设,破解企业扩大生产投资空间发展土地要素保障问题。
壮大了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做实做好集体经营性土地组合供应后,所在村级组织获得的土地出让平均收益将超过20万元,不仅为集体经济组织创了收,壮大了集体资产,而且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支撑。
增加了农民收益。组合供应的每块集体土地必须征得农民的同意,获得的出让收益,在政府提取增值收益调节金后,其余全部归农民集体所有,用于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发展。同时还优先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就地城镇化和个人就业双丰收。
孝南区将继续先行先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试点开展,推进形成产权明晰、规则完善、权能完整、收益平衡、节约集约、管理规范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打好政策“组合拳”。打通入市、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等多项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就地入市、调整入市和整治入市等多元入市途径,并先行先试开展“国有建设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组合供应的复合配置模式,有效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需求。
健全完善制度文件。按照《孝感市孝南区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规划用途、配置方式、评估方法、使用年期等一致的前提下,探索相邻国有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步规划、同步交易、同步建设、同步发证”,实现我区由单一土地资源利用向跨权属土地资源复合配置转变,破除用地壁垒。
创新组合供应模式。坚持“四个一”原则,不断攻克改革堵点。
“一个规划”: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把已建成的地区与可以发展的区域同步编制规划,满足用地需要。
“一个价格”:实现同权同价,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收益。
“一次供应”:“国有+集体”发布一次公告,一个价格,一个企业摘牌成交。
“一本证书”:企业竞得后坚持颁发“国有+集体”建设用地不动产权证书,消除企业融资顾虑。
下一步,孝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继续高举改革创新大旗,再燃攻坚克难激情,高质量服务孝感市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积极贯彻落实先行区试点要求,保障自然资源要素供给,助力孝南区持续打造投资“洼地”、服务“高地”,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