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红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安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实践的产物,为新中国的诞生、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红安精神是自武汉中学创立以来,以董必武为核心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在红安县以及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进行革命实践共同缔造的,董必武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董必武是红安精神的缔造者、培育者,他高尚情操、良好作风、道德作风、人格魅力、博大思想以及优良品德,是红安精神的精髓。“朴诚勇毅”是红安精神的主要内容。董必武用这四个字作为校训,是想用革命精神陶冶和培育学生。
董必武不仅以“朴诚勇毅干革命”辛勤培养学生,也以其严格要求自己;这不仅充分体现在董必武等人在创办武汉中学的过程中,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更为可贵的是,这所学校果然办成了培育新型革命人才的摇篮,实际上也是武汉创办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摇篮之一,其中不少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
董老任教期间住过的起居室
由此可见,以“朴诚勇毅干革命”为校训的武汉中学是培养新型革命人才的摇篮。有的学生走出武汉中学的校门就投身于革命事业,在1927年鄂东地区爆发的著名“黄麻起义”,就涌现出许多从武汉中学毕业的领导干部,如潘忠汝、王志仁、汪奠川、王秀松、刘文尉等人。后来爆发武昌起义、广东海陆丰起义、井冈山斗争中,都有武汉中学毕业生的参加战斗。
武汉中学的学生在董必武、陈潭秋的教育和熏陶下,逐渐学习革命思想,树立了远大理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董必武、陈潭秋等以武汉中学等校为阵地,从学生队伍中积极挖掘革命积极分子,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考验,先后发展了王秀松、邓中赤、戴克敏等一大批党团员,并且分别成立了各地区党的工作组。董必武等人亲自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回乡的机会,做好农村调研工作,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改革教育、革新政治的宣传,在人民群众开展反压迫反剥削的革命运动,使鄂东地区的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和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起来,直到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一心向党”是红安精神的支柱
“一心向党”充分表明了红安县以及周边地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爱戴和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心向党”就是胸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坚守共产主义信念,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决定,坚定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终身。“小小红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童谣传遍大街小巷,流传至今,生动传唱出红安人民对于革命的热情。48万红安人民汇聚到党旗下,就是“一心向党”生动写照。正如1975年4月7日,叶剑英在董必武追悼大会上缅怀道:“董必武同志六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947年1月,叶剑英同董必武在南京梅园新村
红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
以董必武为典范的红安人民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勇于追求真理,对党忠诚。红安人民坚信,只有社会主义能解放红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他们得到新生,获得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无论中国革命处于多么艰难的境地,红安人民都坚定不移的聚集到党的旗帜下,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依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心向党”的坚定信念。
“艰苦奋斗”是红安精神的品质
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的本色。在伟大的革命年代,革命斗争生活异常艰难,唯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革命才能在艰难险阻中取得胜利。正如红安童谣所唱:“山林岩洞是我的房,青枝绿叶是我的床,野菜葛根是我的粮,共产党是我的亲爹娘。”红安地处大别山区,本来经济就很落后,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与经济封锁,使红安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十分困苦。红安人民艰苦奋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乐观心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渡过了难关。
董必武在创办武汉中学的过程中,在当时“为了克服学校经费上的困难,董必武带头不支薪,其他教员也是低薪或不支薪,全校只用校工一人,既是文书,又是收发员。许多劳动,师生一起动手。”这是董必武终身革命历程的一个缩影,在长期的艰苦斗争环境中,董必武总是那样质朴而不失庄重,董必武这些优良品质无时不在感染着他的同事和战友。正是因为有艰苦奋斗这样的品质,才有中国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不胜不休”是红安精神的核心
“不胜不休”是红四方面军的军训。红四方面军作为从以红安为中心的大别山地区走出去的人民武装,它的军魂塑造深深影响红安人民,也丰富了红安精神的内涵。“不胜不休”就是为夺取革命的胜利,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矢志不渝,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总而言之,红安精神就是一心为人民,一心跟党走,一心干革命,一心夺胜利。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道路不是一帆风顺,队伍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必定要经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会经历许许多多的失败和考验,这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认清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为了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安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革命群众前赴后继,矢志不渝。就如同在岩石上留下的红军遗诗:“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青山在,到处有红军。”这是“不胜不休”最好的概括。
来源:《董必武法治思想与实践研究》
本文摘自《浅谈董必武与红安精神》,
作者系詹祝圆。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