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爱上博物馆不仅是当下最时髦的活动,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襄阳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胡俊玲表示。
把课堂搬进博物馆
为了吸引更多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领略历史与文化的魅力,襄阳市博物馆不断创新教育形式,精心研发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教课程。这些课程以“历史+红色+科普+传统文化”为主题,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知识、增长见识。
周末,在襄阳市博物馆新馆负一楼的社教课堂上,20多位小学生正准备开启一场博物馆“寻龙之旅”。青铜器、陶器、瓷器、壁画、画像砖、孩子们人手一张表,目不转睛地在一件件文物上寻找龙的形象。漫步六大展厅,老师们在一旁轻声讲解,孩子们通过竞答、游戏等互动环节,了解一件件石刻文物背后的故事。在一件青铜钺展柜前,五年级学生李子越通过放大镜观看上面的铭文,还不忘向身边同学科普知识点:“老师说这是中国最早的民法典,要求我们做事应当守规矩遵法纪。”
2024年以来,襄阳市博物馆依托“昭明课堂”社教品牌,进行了一系列科普、研学教育活动。春节期间在博物馆中跟随社教老师寻“龙迹”,元宵节期间齐聚一堂制作“龙灯”,参与诗词、文字文化主题等社教活动,“红领巾讲解员”在新馆开放后首次上岗以及“我们的节日”等线上线下活动丰富多彩。
把文化搬出博物馆
动动手指就能看见文物的3D全景,两人合作就可以重现结绳记事。可视化、数字化已经成为襄阳市博物馆坚持从“文化”演绎的重要内容。
“结合国家文物局数字化工程,我们精选了50件文物,将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交互手段相结合,运用裸眼3D等技术,使图像动态化、三维化,实现从地面到空间、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从过往到当下,形成展陈内容的多手段融合表达,构建全新的画面和维度,实现多感官体验。”襄阳市博物馆社教团队负责人袁伟表示,“通过全景展示和视频演绎,传递了文物信息的同时,满足了青少年知识获取的需求。”袁伟说,针对未成年人特点,还专门设计了游戏类互动,通过三维数字建模活化,让文物活起来与观众形成对话与交流,提升观展兴趣。
2024年上半年,襄阳市博物馆自主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社教活动。《追寻历史,走进襄阳农耕文明的前世今生》《品襄阳美食,赏千年美器》《小方寸中看襄博》等精品课程更是备受青少年喜爱。凭借丰富的文物资源和独具匠心的文化活动,襄阳市博物馆在未成年人教育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担当与成效,为青少年的心灵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与文化的璀璨之门。
不仅为入馆的未成年人提供服务,市博物馆还积极与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和社会组织,先后建立起保康县两峪乡麻坪小学、南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孵化基地,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
同时,襄阳市博物馆还积极拓展线上教育渠道。通过推出线上文物精品展示、昭明课堂微课堂等活动,让未成年人足不出户即可在线观展、学习知识。此外,博物馆还举办了“在诗词中邂逅最美襄阳”知识竞赛等有趣的活动,将襄阳文物与诗词相结合,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诗意。
让学生“入编”博物馆
随着湖北省科普基地、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襄阳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一系列教育阵地的建立,襄阳市博物馆已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一系列有趣的体验和研学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和科学的魅力。与此同时,中小学也在和博物馆合作,探索更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很多学生自愿成为博物馆的一员,把博物馆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每逢暑期,襄阳市博物馆总会迎来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讲解员。他们身着统一制服,面带自信的笑容,伫立在展柜前,用稚嫩却饱含深情的嗓音,为游客娓娓道来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故事。比如那座三国时期的黄褐釉陶楼,在小小讲解员的讲述中,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将人们带入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自2018年起,襄阳市文化和旅游部门携手市博物馆,连续五年推出“小小讲解员”系列活动,至今已培养出200余名优秀的小讲解员。这些孩子通过学习精品课程、掌握基本礼仪知识、参与互动讲解实践,不仅锤炼了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豪感与热爱之情。
从文物讲解到文化体验,从科学探索到艺术创作,襄阳市博物馆正逐步构建起一个集科普、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学习平台,不断深化未成年人教育功能,丰富科普与文化内容,拓宽未成年人教育服务范围,让襄阳优秀历史文化的种子在更多未成年人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湖北日报通讯员 袁伟)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