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孔雀醉”怎么烧?就看这股水!
湖北日报 2024-09-20 07:36:42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刘天纵 杨千帆 河南日报记者 王平 杨伟

采访地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地河南省许昌市。

受水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许昌段全年分配水量2.26亿立方米,供向许昌市区、襄城县、禹州市及神垕镇、鄢陵县、长葛市,受益人口280万

在炽热高温的窑炉里,钧瓷与火焰热烈交融,釉色如梦似幻地流淌。

“开窑啦!”9月17日,河南神垕古镇坪山钧窑,窑门缓缓打开,工匠小心翼翼地将瓷器取出。在自然窑变的作用下,钧瓷幻化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

钧瓷匠人细心打磨陶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千帆摄)

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神垕古镇是声名远扬的钧瓷之都,钧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但鲜有人知道,华美的钧瓷背后是千百年来难解的缺水之困。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2015年,神垕镇成为中线工程唯一的乡镇级受水单位,古镇和钧瓷焕发新彩。

干渴记忆

地下井挖到七八百米深打不出水

神垕古镇依地势而建的古民居错落有致、飞檐翘角,店铺里的钧瓷流光溢彩。

航拍下的禹州市神垕古镇老街别有韵味。(许昌日报 记者 牛书培 摄)

这座古镇曾是禹州市最缺水的乡镇,镇上有4.7万人,水厂每天供水却不到1000立方米,缺口量大且用水成本高、水质差,严重困扰着古镇居民的生产生活。

该镇宣传委员陈火炬讲起这段干渴的记忆,直摇头。

过去,水窖是神垕镇家家户户的“标配”,用来收集雨水。到上世纪80年代,镇里建了水厂,在水资源较丰富的翟村打井,“东水西调”解决镇区吃水问题。可到2011年,井水几近枯竭,挖到七八百米深都打不出水。后来,水厂改用周边水库的水,只能限量供水,停水成了家常便饭。

距神垕镇3公里开外的凤翅山南麓,有一座始建于东汉的灵泉寺,寺里有一口灵泉井,附近群众常常提着小壶大桶去接水。陈火炬说,不少居民家都自备拉水车,争取一趟多拉几桶。村民还在山上修建了两个蓄水池,一个如敞口水井,提水上来;一个接水管,却没有水龙头,需要插根胶管,然后用嘴吸,把水引出来。

居民喝水难,钧瓷企业用水更难。镇上200多家钧瓷企业,得从30公里外一车车拉水回来,生产用水无法保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让神垕镇的用水局面彻底改变。”陈火炬介绍,2015年1月12日,神垕供水配套工程建成通水,通过任坡泵站加压向神垕镇水厂供水,清澈的“南水”流入古镇居民家。

据悉,神垕镇水厂日供水量1.3万立方米,供水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

钧瓷嬗变

“南水”打出的泥浆釉浆更细腻

丹江口库区水,对瓷器的烧制有“奇效”。

坪山钧窑是神垕镇一家有名的瓷器厂。店员蔡依琳告诉记者,一件钧瓷成品,所有颜色都是在泥与火的交融碰撞下自然形成。但钧瓷具有“十窑九不成”的特点,对于有瑕疵、达不到品质要求的钧瓷作品,统统要砸碎。因此,一件上等孤品,往往背负着一窑或几窑烧坏作品的成本。

“以前的水不仅贵,杂质也多,打出的泥浆、釉浆难免有颗粒,烧制出来的瓷器表面粗糙带有黑斑,品相不高,砸掉不少。”蔡依琳坦言,现在烧瓷用的水都是丹江口水库的水,调制的泥浆、釉浆柔软细腻,烧好的瓷器釉面光滑细润、晶莹剔透,品质极佳,损毁率减少,价格也能提高两到三成。

窑口不再为水犯难,更专注于钻研釉方。“配釉是每家窑口的独门秘籍。”蔡依琳说,坪山钧窑的核心釉色为“孔雀醉”,蓝、紫、红相间,深沉而绚丽,细微处如鳞似羽,片片铺设,极具魅力。近些年来,坪山钧窑多件作品被选为国礼赠送。

孔家钧窑、大宋官窑、金堂钧窑、星航钧窑……悠悠“南水”延续了古镇和钧瓷技艺的生命,演绎“一窑一品、一窑一景”的独特。

钧瓷有“红为贵、紫为最,天青月白胜翡翠”的说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千帆摄)

目前,全镇共有266家钧瓷企业,年产钧瓷200万件以上,各类其他陶瓷产品超过6亿件,年产值达28亿元,去年入选全国“千强镇”。

古镇梦想

“窑”身一变续写瓷都传奇

在神垕镇,小院里的花池、院墙上的花盆、屋檐下的鱼缸、家家户户用的餐具……可谓无处不钧瓷。

近年来,古镇不断探索钧瓷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走进钧瓷工业文化园,感受钧瓷文化与工业旅游的交融之美。这座钧瓷工业文化园前身是1949年建设的人民工厂,后几经更名,于上世纪90年代停产。园区艺术总监孔相卿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父是工厂第一代技术员。

2002年,孔相卿接手工厂,通过改造厂房、改革工艺,让工厂重新恢复生产。

2016年,孔相卿升级工厂,引入孔家窑钧瓷艺术馆、钧瓷工业历史馆等,打造成钧瓷工业文化园。去年,钧瓷工业文化园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名单。

古镇不“古”,成为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打卡地。家住许昌市区的游客唐女士常常带着孩子来逛古镇,在钧瓷技艺传习馆体验钧瓷制作过程,在神垕老食堂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再到文创商店挑选一件喜欢的钧瓷小件带回家,沉浸式体验钧瓷文化。

游客体验钧瓷拉坯技艺。(许昌日报 记者 牛书培 摄)

乡愁正浓,槐树湾创客基地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创客大师40余人,建成杨根成艺术馆、三味瓷屋以及创意民宿等一批创客项目。

神垕镇以钧瓷产业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今年上半年,神垕古镇共接待游客105万人次。

链接>>
“干渴之城”变“北方水乡”

三国故地,许君以昌。9月5日傍晚,许昌市中心的曹魏古城华灯初上,曹操馆、文兴阁、杜康楼等建筑流光溢彩,一间间烙饼摊、烩面馆、汉服店、奶茶铺也带着汉风魏韵。

古城外护城河是拍照打卡地,河中荷叶叠翠、游船穿梭。相传华佗给曹操治病,需莲蓬做药引子,于是曹操命人在护城河中种植水芙蓉(莲)。盛夏一到,荷花争艳,这也是许昌被称为莲城的原由。

水给城市带来灵气。据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副主任唐学凤介绍,丹江口库区水成为许昌主力水源后,城市水环境水生态各类指标明显改善,地下水漏斗区逐渐修复,河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通过南水北调水源置换出的地表水,构建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特色水系,许昌因此成为“北方水乡”。

充盈的水源,让全长5.3公里的护城河,从曾经的干枯断流的死水,变成碧荷掩映的活水。今年端午节,许昌市第六届环游护城河游泳邀请赛举行,9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泳友齐聚曹魏古城,一起畅游护城河,体验三国风。  

位于许昌市东城区的秋湖湿地,曾经是一片渍涝地,常年积水、杂草丛生。随着2016年许昌市实施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联通工程,如今成为一颗镶嵌在城市中心的翡翠,集生态绿化、休闲运动、生态观光等功能于一体。“以前见面问吃饭了没,现在见面问锻炼了没。”经常在秋湖湿地夜跑的刘女士说。

详见9月20日湖北日报5版>>

9月20日河南日报6版同步刊发>>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杜宇慧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