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荆州区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马山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荆州鱼糕制作技艺、张居正传说、荆州民间刺绣、郢城泥陶烧制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项(荆州砖雕烧制技艺、红粮液酒传统酿制技艺、金银平脱技艺、荆州糖画技艺、青铜提梁盉制作技艺、传统铁器制作技艺、荆州散烩八宝饭制作技艺、荆州皮条鳝鱼制作技艺、荆州千张肉制作技艺、橘颂酒传统酿造技艺、荆州采莲船、手工米粉制作技艺)。
今起,荆州区文旅公众号平台将推出【触摸非遗】板块,带领大家踏上非遗探索之旅,感受荆州区非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山民歌。
荆州马山民歌是荆楚古代民歌——郢中田歌的遗存。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于郢,即荆州城北五公里的“纪南城”,在此建都达411年之久,历二十王,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博大精深、奇瑰巧丽、享誉国内外的荆楚文化,“郢中田歌”就是其中一朵瑰丽的鲜花。各个历史时期均有“郢中田歌”的记载:
战国楚襄王时期(公元前290年前后)宋玉《对楚王问》中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唐代诗人刘禹锡(公元722—824年)在其《插田歌》中对“郢中田歌”描述:“农妇白纟宁裙,农夫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北宋时期(公元976—984年)北宋地理总志《太寰宇论》记载:“扬歌,郢中田歌也,其别为三声子、五声子。通谓之扬歌,一人唱,和者以百数……。”《湖北通志》亦有上述相同的记载。
田歌中的“五句子歌”在荆州马山民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五句子歌”又有“喊五句”“穿五句”“赶五句”之分,曲体结构差别较大,基本旋律大同小异。“喊五句”高亢自由近似散板。“穿五句”是由五句主词(七字句)与四句衬词(五字句,内容与主词相关)有机穿插进行的结构形式。一般主词为领唱,衬词为帮腔。“赶五句”,则是在第二句之后,加进12至16节渐快数板(亦称赶板)作为第三句,然后,还原速度唱完后两句,形成强烈对比,构成极其特殊的风格。
当地群众最熟悉、最喜爱、流传面最广的几大调,即:“喇叭调”“伙计调”“ 嘚嘚调”“ 叮当调”“蛤蟆调”“天天调”“哦嗬调”等,均系一领众和、主句与穿句(衬词、衬句)相结合的结构形式,更是各具特色。旋律简洁流畅,节奏活泼明快,优美而富有动感,通俗而易于流传,使人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