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石首江豚保护:只为留住长江中的那一抹“微笑”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9-11 20:27:29

“快看,好多江豚!”近日,在石首长江公路大桥下野餐的市民们遇上了一群“微笑天使”江豚,它们时而结伴潜水,时而跃出水面,引得市民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如今的石首,长江故道中的江豚种群数量已逾100头,长江干流石首段常年栖息着江豚20余头,“水清岸绿、江豚逐浪”的美景成为市民眼中的常态。

石首江豚保护: 只为留住长江中的那一抹“微笑”doc(1).doc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船考察长江,从石首港离船上岸时,语重心长地叮嘱:“石首长江这个地方要保护好,把长江保护好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

六年来,石首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从政府部门到平头百姓,从生产车间到田间地头,都普遍凝聚起一种共识:“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市同下一盘“长江保护”棋、共谱一支“江豚保护”曲,通过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关停整治污染企业、恢复破坏林地耕地、投放增殖放流鱼苗、保护国家濒危动物资源等措施,先后培育江豚保护协会等长江生态保护志愿服务组织30余个,发展生态环保志愿者5000余名,用心用情呵护石首百里长江,共同守护家乡生态画廊。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

石首滨江而立,89公里长江江段横贯全境,境内有10万亩的长江故道,20世纪90年代前是白鱀豚、江豚活动较频繁的区域。前些年,航运发展、水利工程、工业污染、渔业捕捞过度等原因,加之水面污染、人为干扰等方面的影响,致使整个长江流域白鱀豚已功能性灭绝,江豚数量锐减,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十分严峻。

为了留住江豚的美妙微笑,一批批热心社会公益的志愿组织、志愿者应运而生,主动加入到石首江豚的保护行动之中。2019年1月,一支由水生动物保护管理、科研教育、自然保护工作者、渔民以及石首跑友等群体100多人,自发成立了石首市江豚保护协会,他们开启了石首民间力量“守护长江、保护江豚”志愿服务活动先河,从此成为活跃在石首长江两岸开展江豚保护的重要力量。

石首江豚保护: 只为留住长江中的那一抹“微笑”doc(1).doc

2020年7月,石首市天鹅洲生态旅游经济开发区柴码头村的十余名村民自发成立了石首第一支江豚救护队,他们过去是农忙时种田、农闲时以捕鱼为生,现在他们从捕鱼人摇身变成护鱼人、护豚人。

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2020年开始,石首每年都开展全市性的“呵护百里长江,共襄生态画廊”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全市每年都有300余支单位(村、社区)志愿服务队围绕着保护长江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江豚的主题不定期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石首江豚保护: 只为留住长江中的那一抹“微笑”doc(1).doc

在石首市久合垸乡,“荆州好人”李永清和9名志愿者一起成立石首市爱心联盟协会久合垸乡分队,受聘为久合垸乡“民间河湖长”,李永清每年都要多次组织志愿者参与建设渠、梅江渠、团江渠,藕池大桥的常态化卫生整治活动,对河湖沟渠的白色垃圾和树枝秸秆进行清理,每巡一次差不多都要花费一两个小时。在他们的长期坚持巡湖下,久合垸水清了、河湖宽了、白色垃圾没有了,共同加入到保护沟渠的居民越来越多了。石首江豚保护: 只为留住长江中的那一抹“微笑”doc(1).doc

2022年6月29至30日,石首举办了第二届“全民爱豚月”--“爱江豚 护长江”公益活动,先后走进长江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走进企业,走进社区,开展了“长江生态保护”主题书画展、“长江生态科普课堂”等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科普传教活动,活动对象涉及少年儿童、企业员工、知识青年、社区居民等群体,“爱江豚 护长江”的理念在石首更加深入人心。

“江豚奶爸”16年的守护

2020年7月,年满四周岁的江豚“贝贝”,通过野化训练后被放归天鹅洲故道自然水域。看着自己喂养大的“贝贝”消失在水中,丁泽良虽有诸多不舍,但更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意义:“豢养的长江江豚终归是要放归自然的。”

丁泽良原本是一名普通的渔民,15岁起就跟着父辈们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以捕鱼为生。1992年,长江89千米石首江段和21千米天鹅洲长江故道,被划定为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处于保护区的天鹅洲渔场,和丁泽良一样生活的渔民有500多人,为保护国宝江豚,他们分批上岸、转产。

石首江豚保护: 只为留住长江中的那一抹“微笑”doc(1).doc

2008年初,南方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导致整个保护区江面几乎全部结冰。江豚靠肺呼吸,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水换气,可冰层太厚,它们撞得头破血流也没将冰层撞开。细心的丁泽良发现了异常情况,他立马告知了保护区的负责人,保护区紧急增调破冰船,不分昼夜航行破冰。丁泽良号召本地群众志愿者出动所有船只一同展开破冰行动救援江豚。经过72小时的生死营救,终于救出了长江故道里所有江豚,不幸的是,其中几头江豚因破冰用力过猛,头部受伤特别严重。

专家们建议请人专门照顾江豚,大家因缺乏照顾江豚的经验,都不敢站出来。看着可爱又可怜的江豚,丁泽良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来!交给我吧!”丁泽良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主动承担起了这份照顾江豚的责任。

石首江豚保护: 只为留住长江中的那一抹“微笑”doc(1).doc

伤势较重的江豚被放在人工网箱进行救治,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江豚终于康复了!它们被重新放归长江故道,仅留下了一头取名“天天”的雄性江豚饲养,不久又从故道引入一头雌性江豚“娥娥”与它作伴。为了更好地照顾“天天”和“娥娥”,他放弃其他营生,全身心投入到照顾江豚的工作中。2016年5月,“天天”和“娥娥”之子“贝贝”顺利出生。他想办法克服夏季水位上涨和冬季结冰等不利因素,无论刮风下雨、电闪雷鸣,他每天都会准时拎着鱼桶来到网箱边,搬个小板凳坐在固定的位置开始喂豚。

石首江豚保护: 只为留住长江中的那一抹“微笑”doc(1).doc

一条100多米长的浮桥,来来回回走了16年。他经常虚心地向专家请教。渐渐地,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他成立了“丁泽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室,每天义务向前来参观江豚的游客宣传讲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长江大保护战略和江豚保护科普知识。

老渔民变成江豚巡护员

湖北石首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岸,不少以往以打渔为生的老渔民,现在都成了江豚巡护员,在岸边协助巡护,64岁的杨家炎就是其中之一。

杨家炎的祖祖辈辈都是在长江捕鱼为生,2018年石首保护区禁渔之后,他便带着儿子杨和国,加入了石首市江豚保护协会,成了守护长江、保护江豚的志愿者。父子二人比任何人都积极,每次保护江豚行动都走在前面。

石首江豚保护: 只为留住长江中的那一抹“微笑”doc(1).doc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杨家炎每次乘船打渔,经常可以在江面看到白鱀豚、江豚的身影,而到90年代中后期,他在江面已难寻白鱀豚的身影,江豚的数量也少了很多。到2007年8月,白鱀豚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这个从小经常看到的豚就这么没有了,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很悲痛。”杨家炎直叹气。

2018年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率先实施禁渔,杨家炎父子上交了渔船,儿子杨和国带领上岸渔民成立合作社承包了300亩田进行稻田养虾,解决了禁渔后的生存问题。2020年,杨家炎和村民成立了江豚救护队后,在江边巡查,清理垃圾,宣传禁渔,协助科研人员捕捞和守护江豚,从公安杨厂江段到江西湖口,洞庭湖、鄱阳湖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2022年6月30日,杨家炎代表江豚救护队向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捐献3万元善款。

石首江豚保护: 只为留住长江中的那一抹“微笑”doc(1).doc

“我不想江豚成为下一个白鱀豚,通过近几年长江大保护的持续推进,十年禁渔全面推开,江面的水环境好了太多,挖沙、排污都看不见了,江面也难找到漂浮的垃圾,水中的小鱼儿也多了起来。”杨家炎说,他相信儿时一个个“微笑”的江豚围绕在过往船只周边的场景,会再度出现的。

石首江豚保护: 只为留住长江中的那一抹“微笑”doc(1).doc

在石首,像李永清、丁泽良、杨家炎这样的“爱豚人”和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还有很多很多,这样暖心的故事还在每天上演,他们微光成炬、聚沙成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长江“母亲河”,留住“长江精灵”江豚的“微笑”。据统计,石首范围内的江豚数量现已达100多头,占到整个长江流域江豚数量的10%,而且每年增长8-10头,是长江流域江豚稳定增长的区域。微笑天使”在石首江段频频现身,“长江精灵”见证石首长江两岸一江碧水。(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彭超)


责任编辑:后雨晴 罗春莲;审核:袁俊峰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