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浅谈当阳沮漳河楚文化特色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9-12 22:10:32

说到沮漳河与楚文化,有两个经典名句,一个是“江汉沮漳,楚之望也”;一个是“昔我先出自颛顼,宅兹沮漳”。“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意思是说江汉沮漳一带是楚人的祭望之地,祭望之地就是祖先居住的地方,这是春秋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载。“昔我先出自颛顼,宅兹沮漳”,意思是说楚人的祖先是颛顼的后人,祖先的老家居住在沮漳之间,这是河南新蔡葛陵楚墓战国简牍记载。一个是传世文献,一个是考古文献,这两个最具权威的史料依据都明确地说明了“沮漳”是楚人的发源之地。“沮漳”指的是沮河、漳河,也称沮水、漳水。沮水和漳水穿过县境的唯一一个地方,就是湖北省当阳市(1988年10月县改市),由此可以说当阳是楚文化重要发祥地。

一、开创中国县制,春秋第一县设立在古当阳地域。“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自称“楚王”,公开与周天子抗衡。楚国发家于沮漳、崛起于沮漳

《左传》记:“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其记事时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讫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是一部可信度较高的传世文献。

最早对此书作诠释的是晋代学者杜预,他在《春秋经传集解》说:“权,国名,南郡当阳县东南有权城。”此说成为了后人认同“权在古当阳地域”的依据。刘玉堂认为权国“位于湖北的当阳和沙洋之间”;杨权喜认为权国“在当阳东南方或荆门西南隅”。两位大家说的都是一个地方,即当阳沮漳河流域地带。

清康熙版《当阳县志》记:当阳“周为权国,武王克权国,始入于楚”,“成周时,有权国,盖今邑分土之始”。清乾隆版《当阳县志》记:“当阳,古权国,为楚启疆近地。”楚武王灭掉权国以后,没有按周制行规将权国故地作为食邑,分封给公子王孙,而是改设为权县,作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由楚王安排人担任权县县尹,县尹是权县的最高行政长官,这是我国行政制度史上最早设县的行政改革。顾颉刚在《春秋时代的县》一文中认为:左氏“虽没有说明灭权以为县,但他设置‘尹’的官,和此后的‘县尹’一样,则实是他建县的证明,这是春秋第一县,而且面积甚为广大。”这个结论基本上为学术界所接受。

楚武王熊通之所以能大胆向东发展,是因为其烈祖熊渠已在沮漳河流域立下了根基。《史记•楚世家》记载:“熊渠生三子。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史记记载的内容说明,楚君熊渠已在江汉之间成为此地各部落推崇的领头人。江汉之间正是沮漳之地。当时因沮水、漳水为两条名不经传的小河,因而,楚人常以江汉之名而抬高自己。

当阳有个磨盘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四五月份,北京大学考古专业高崇文等一行考古人员对磨盘山进行了发掘,考古认定“磨盘山是一处西周时的文化遗址”。并在《当阳磨盘山西周遗址试掘简报》小结中说:“磨盘山遗址范围大,内涵丰富,亦是鄂西地区目前已知的西周时期最早、面积最大的楚文化遗存。”刘彬徽认为,大约在西周中晚期之际,熊渠已迁于枝江。枝江邻近当阳,汉时,当阳东南一部分地区隶属枝江。由此可推断,磨盘山应该是熊渠活动的大本营。

磨盘山遗址保护碑

从熊渠到熊通,是楚文化的滥觞期逐渐过渡到勃兴期之际,具体表现是楚人不拘礼法、标新立异,一切为我所需。从自我称王到开创县制,都创制了天下第一。

二、春秋楚郢都,始建于当阳季家湖。在此立国近200年,历经七代12国君,出现了多位影响楚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人物。此段时期楚文化从成熟到快速发展,为楚文化的勃兴期

春秋楚郢都在何处?文献记载始于楚文王。《史记》记载:“文王熊赀立,始都郢。”但郢都建于何处,《史记》未交代。200年后《汉书》对此作了补充说明。《汉书·地理志》记载:“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后九世平王城之。后十世秦拔我郢。”至此,春秋楚郢都在江陵的说法传世千年。到了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江陵纪南城遗址进行了发掘,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纪南城为战国时期白起伐楚时的楚国郢都,而不是春秋时期的楚国郢都。

春秋时期的楚国郢都在哪里?1979年的一次考古发掘解密了这个答案。这一年,在纪南城西北相距35公里的当阳沮漳河西岸发现了一座季家湖古城。在古城遗址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秦王卑命”铜甬钟和曲状釭形铜构件,还有许多筒瓦、板瓦之类的大型建筑遗物。在南部发现了城墙、城壕遗迹,城墙压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之上,宽仅10米,夯层较薄,具有春秋城址的特征。城内出土陶器也具有春秋楚文化的特点,器物的结构也是春秋时期的形态。所以,湖北省博物馆当年11月7日发出的简报中说:“季家湖古城是一座东周前期的城址,比江陵纪南城的时代要早。”郭德维在《楚郢都辨疑》一文中明确提出春秋时期的郢都在当阳季家湖,战国时期迁至江陵纪南城。近期,《楚居》的研究者笪浩波认为,《楚居》记载的“为郢”为季家湖古城。他说,楚人从楚文王至楚惠王“有10位以上楚王或楚君在此居住过。”《楚居》记载“为郢”有13处之多,时跨近200年,这段时间产生了最有影响的国君和大夫是楚庄王熊侣、楚昭王熊轸、上大夫申包胥。

季家湖城址保护碑

楚庄王熊侣演绎了“一鸣惊人”“问鼎中原”传奇故事;楚昭王熊轸弥留之际还坚称“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被孔夫子赞叹为“知大道的”楚昭王;申包胥在楚国危亡之际,独自到秦国哭了七天七夜,感动秦王派兵援楚赶走了吴国军队。

在当阳沮漳河两岸现有与楚庄王、楚昭王、申包胥有关的遗址遗存有多处。

《湖北通志》记载:“楚庄王庙在黄泥冈。”清康熙版《当阳县志》记载:“荆王墓在黄泥冈……云是楚之先王,冈上旧有楚庄王庙。” “黄泥冈”即今当阳慈化的黄林岗。唐代余知古撰《渚宫旧事》一书引梁元帝《荆南志》说:“庄王墓在江陵城西30里,周回四百步,前后陪葬数十冢,皆自为行列也。”此记载极有可能是指江陵与当阳交界的星火村一带,过去就有数百的大小冢子。在当阳民间盛传此地“君山冢子”就是楚庄王墓。此冢子距正在发掘的熊家冢子1.5公里,距季家湖古城10公里。楚庄王时期,曾在境内修筑了长100里的层台,以此展示楚国在沮漳河流域的强大。此事在南宋时的全国地理总志《舆地纪胜》有记载。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著名学者吉村怜教授到当阳进行楚文化调研,他认为楚庄王墓在当阳慈化群华村一带。

清康熙版《当阳县志》记载:“楚昭王墓在县南八十里。”清同治版《枝江县志》记载:“楚昭王墓在西北当阳接界处。”考古专家高应勤说:“楚昭王墓就在沮漳河之间的黄家塝。”杨守敬对《水经注》作《疏》曰:“《荆州图志》,当阳东南七十里有楚昭王墓,所谓昭丘。《渚宫旧事》《注》引《舆地志》,昭王墓卤簿二百。《舆地纪胜》,墓在当阳县南,沮水之西。在今县东南五十里。”《渚宫旧事》引郭仲产的《荆州记》云:“昭王墓在江陵西北百余里,沮水之西。”以上文献记载,均认为楚昭王墓在当阳境内。

昭丘(拍摄:曹亚平)

关于申包胥遗存,《湖北通志》记载:“双忠祠在治东七十里柘林滩(俗名老庵坡)祀楚申包胥、屈原,今废。”为什么这里建有双忠祠?这也证明申包胥与此地有不一般的关系。由于申包胥救楚有功,楚城附近的老百姓都很感谢申包胥,在申包胥死后,为其修建了一座祠堂供奉他。后来,屈原死后,因其对楚国的忠诚,人们把屈原的灵牌也供奉到申包胥祠堂,并对这个祠堂取名为双忠祠,其地名沿袭至今。历史上,当阳一直建有双忠乡。1957年双忠乡划归江陵县(今荆州市荆州区)。1984年在当阳河溶曹家岗考古发掘“一座春秋中晚期的楚国上层贵族墓葬”,出土了一件刻有铭文的青铜礼器,这就是被宜昌市博物馆定为十大国宝之一的“王孙雹作蔡姬食簠”。据时任宜昌市博物馆馆长高应勤研究员考古分析判断:“曹家岗5号墓主为申包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至今,这是湖北省境内唯一一件与申包胥有关的出土文物。

王孙雹作蔡姬食簠

三、春秋时期楚国的重要事件和重大战役多次在当阳沮漳两岸发生,产生了无数英雄的故事和文化遗存。楚遗址、楚墓葬遍及境内,是探索早期楚文化的重要区域

楚,既是国名,又是族名。楚人奉颛顼帝高阳氏为祖先,老童、祝融、季连为远祖,鬻熊为始祖,周成王始“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西周时期,楚人艰苦奋斗,创业奠基,势力伸展到江汉间。春秋时期,楚国渐趋强盛,开疆拓土,争霸中原,奠定了楚国雄踞南方的历史地位。战国时期,楚“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已是一个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泱泱大国,但楚人的根基在沮漳河流域。“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流经当阳的沮河、漳河是楚文化的孕育之地,是探索早期楚文化的重要区域。

除了“楚武王克权”之地在古当阳地域,还有巴楚那处之地、庸楚之战(大林保卫战)、灭敖之战(若敖之乱)、吴楚之战等都发生在当阳境内和与当阳有关。

《左传》记载:“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 “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 “王以三王之子为质焉,弗受,师于漳澨。秋七月戊戌,楚子与若数氏战于皋浒……遂灭若敖氏。” “吴从楚师……五战及郢……楚子涉沮济江,入于云中。”上文提到的那处就是楚武王迁徙权国公族居住的地方,是楚大夫阎敖管辖的领地。那处和权国均在古当阳地域。“师于大林”的大林在今荆门与当阳交界的廖家垭村境内,《湖北省当阳县地名志》记载当阳廖家垭村境内有大林古地名。“师于漳澨”的漳澨,杜预注解为“率部队驻扎漳水边”。清代学者栗引之认为“漳澨”在当阳境内,在他纂修的《当阳县志》事纪篇中记:“匡王六年,楚令尹越椒,攻楚子师于漳澨。”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顾祖禹也认为楚庄王灭若敖在当阳,他引唐代史学家杜佑的观点说:“今安陆府荆门州当阳县北有漳水,杜佑以为即春秋时之漳澨。” “涉沮济江”的涉沮,是指吴军逼近郢城时,楚昭王逃奔的路线。古时沮水在季家湖西边,后改道到东边。晋代学者杜预曾注释《左传》,他说:“沮水,出新城昌魏县,东南至枝江县入江,是楚王西走”之河。《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吴兵之来楚,使子常夹汉水阵,军败,吴乘胜逐之。五战及郢。今长湖一带,多吴入郢之迹。”又载:“去城五十里,楚平王墓在焉。”文中记载的这些遗迹都在当阳季家湖东南方向,离季家湖约在50公里。

当阳除季家湖古城以外,还有麦城、糜城,均被考古确定为楚城。麦城遗址,位于当阳市两河镇麦城村境内,距季家湖楚城15公里。相传为楚昭王所筑,《四蕃志》云其“纵横十里”,是东周时楚国的重要城邑。麋城遗址,位于当阳市两河乡麋城村富里寺南1.5公里处,距季家湖楚城12公里。“麋城”在当阳也称为“糜城”。从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内容分析推断:当阳的麋城就是《左传》记载的“麇城”。

糜城遗址(拍摄:曹亚平)

据2002年12月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记载:当阳共有233处文物(遗址)点,其中有97处是周代遗址(含墓群)。另外,有67处时代不详墓群,这些时代不详墓群,经近20年来考古发掘证明,大多数也为周代遗址。这些周代遗址又主要是楚遗址。资料内容还显示,当阳境内现存大型的墓冢封土底径50米以上的有10多座,其中,最大底径的有120米。这个现象从一个侧面表明,当阳境内古时有一个都城,否则,不会有这么多大型的墓冢存在。

当阳古遗址和墓群,发掘后产生重大影响的有赵家湖墓群和岱家山墓群。当阳赵家湖墓群包括赵家塝墓地、金家山墓地、郑家洼子墓地、李家洼子墓地、杨家山墓地和曹家岗墓地,在这6处墓地中发掘了297座墓葬。其特点是:发掘的楚人墓葬时代要早于荆门、荆州(江陵)一带发掘的墓葬。其中有不少西周时期墓葬,在春秋楚墓中发现了大量早期楚国贵族中下阶层墓地,这是周边县市没有的现象。赵家湖楚墓发掘报告所表达的研究成果,在楚文化研究的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对楚国腹心地区的自西周晚期至战国中晚期之际的楚墓,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分期序列。当阳岱家山墓群是荆楚一带发现的年代跨度长、墓葬数量多、文化特征鲜明的古墓群,说明了此地带是最适应人类生活生产的聚集地。

赵家湖墓地部分出土文物

2013年宜昌市博物馆推出的宜昌文物十大国宝,其中有6件出土在当阳沮漳河两岸。这6件文物是出自河溶镇金家山M9号墓的蟠虺纹铜鼎、蟠螭纹抓手铜盏和磨光黑皮陶罐,出自河溶镇磨盘山附近的前雄村曹家岗5号墓的王孙雹簠和春秋漆瑟,出自草埠湖镇季家湖古城北部一号台基的秦王卑命钟。宜昌文物十大国宝中,6件出自当阳,说明了当阳文化的厚重程度以及楚文化在宜昌历史文化中的地位。201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又对沮漳河流域下游楚文化遗址进行了一次系统调查,被调查的141个遗址及采集点中,有86处被确认为楚文化遗址,其中在当阳境内的有30多处。这个数据足以证明当阳的春秋楚遗址为全省之最。

综上所述,楚国历史与当阳版图有近200年时空交织,留下的文化遗存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构成了当阳楚文化鲜明的特色,:“二水、三城、四人、五战”“二水”为沮水、漳水,沮漳水是楚人的母亲河,养育了荆楚儿女。“三城”为季家湖古城、麦城、糜城,它们分别是楚人的政治中心、商业重地和军事重镇,为楚国繁荣昌盛和开疆拓土提供了强大政治经济支撑。“四人”为楚武王熊通、楚庄王熊侣、楚昭王熊轸和楚上大夫申包胥,他们是200余年春秋强楚形象的代表人物,他们见证了南蛮荆楚涉足中原、问鼎中原、逐鹿中原到拥有中原半壁河山的全过程。“五战”为楚武王克权、巴楚那处之战、庸楚之战(大林保卫战)、灭敖之战(若敖之乱)、吴楚之战,五件战事串联起楚国发展过程中的艰辛、磨难和坚强,铺筑了800年强楚历史的基石,写出了沮漳楚史辉煌的一页。


来源¦ 《三峡文化》2024年第2期

责任编辑:崔梦云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