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文史 | 恩施州主体民族归属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9-11 09:13:03

作者:冯平

恩施州先民属黄帝族系,实出于龙的传人,历史渊源随着中华民族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民族逐步大融合,各个家族民族身份也在变化,而恩施州主体民族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自治民族,随着民族研究的逐步深入,主体民族的归属也逐渐明朗:  

恩施州苗族的族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禹时的三苗。根据《湖北省民族志》记载,古代湖北一直是苗族先民活动的主要地域,黄帝、炎帝与蚩尤之战后,形成了三苗部落,主要活动在江淮、荆州一带。据《中国苗族通史》所载,秦、汉、南北朝时期,施南地区一直是苗族聚居地。 。明末清初,乾嘉年间因苗民起义失败,清军残酷镇压,加上恶劣自然灾害等原因,湘西、黔东北苗民大量迁入了恩施州境内。据《恩施州民族志》明确记载,从湘西北迁入恩施州境内的苗族大姓就有:龙、罗、冯、杨、潘等诸姓。 

根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地属有濮、宾,苴,奴、夷、蜒等之蛮。”是说鄂西南远古是一个以巴人为主体,以夷人为代表的其他部族构成的共同体。《后汉书·西南蛮夷传》也记载,“巴郡南郡蛮,有巴,樊,瞫,相,郑五氏。廪君为五姓部族联盟首领。率领其部族成员沿夷水进入鄂西南一带,战胜盐水部族后,世居此地。”  

《恩施州民族旧志》记载,廪君立夷城以后,其后裔一部分继续西迁至川东,和其他部族组成,建立了巴国。巴人与原著居民之间存在着直接的传承关系,这时候,“谭姓”“向姓”就分别以巴人瞫姓,相姓,为原姓发展演变而来了,为本土世居先民最古。又据《州民族志》记载:巴人是恩施州土家族的主体,其境内居住的土著居民部落和迁入该地区的部分先住居民部落,包括苗民部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是构成土家族源头的重要成分。它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土家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承袭关系;也揭示了土民与苗民姓氏之间,以及其他民族之间,都存在着直接的传承和融合的和谐关系。  

综合表明,恩施州土家族历史上多以“蛮”称见汉文史料中,直到宋代才开始出现相对立的“土民”“土丁”称呼。1957年1月,国家正式承认“土家族”为单一民族,1983年12月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后,民族身份重新登记。同姓家族,有的统计为“土家族”,有的统计为“苗族”,从近源民族渊源上重新划定。因此,世居本地同姓家族,其近源“统计”不论是苗族还是土家族,其祖源为一,中华儿女,龙的传人,睦邻友好,遵纪守法,和其他民族一同,生长在中华多民族大家庭中,分享着祖国的惠民政策,与时俱进,家家繁荣,富民强国,民族兴盛。


责任编辑:张贵锋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