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中国能完成体量如此巨大的工程吗?”
这是1980年
英国学者阿西特·比斯瓦斯
受邀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提供咨询意见时
提出的质疑
2014年12月12日
通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给出答案:
中国,能!
今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通水十周年
667.8亿(截至9月1日统计)立方米北上的“南水”
在生生不息中再次证明
中国,能!
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吗?
加高14.6米的丹江口大坝说:当然能!
在中国北方
仅占全国总量的7.2%的
黄河、淮河、海河流域
供养着我国近三分之一的人口
从河湖到旷野
从城市到农村
处处写满了“缺水”二字
如何才能为北方“解渴”?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1952年10月30日
行走在黄河岸边
毛泽东主席提出了
这个“伟大而浪漫的畅想”
4个月后,毛主席登上“长江”号军舰
从武汉顺流东下
在船上,主席铺开地图
手中红蓝铅笔的笔尖
走过千山万水
最后停留在了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一带
“汉江行不行?”主席问道
“汉江有可能”
随行的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肯定地说
当主席的笔从汉江上游一道一道横杠
画到丹江口一带时
林一山说
“这里可能性最大”
主席双眸放光
要求“立即派人查勘”
“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
1958年9月1日
一声炮响,10万建设者肩挑背扛
拉开建设丹江口大坝的序幕
1959年,丹江口大坝建设开始进行汉江截流(资料照片)。
2003年12月30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
丹江口水库的汩汩清泉
如何才能一路向北
奔涌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
2005年起
3000人奋战8年
在40岁“高龄”的丹江口大坝上
切割出一道道键槽、植入一根根钢筋
将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
水库正常蓄水位抬高到170米
与北京形成约百米的落差
实现南水自流北上
这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加高续建之最
共和国的建设者克服老坝上加新坝的难题
让新老混凝土完美合体、滴水不漏
鸟瞰丹江口水库。通讯员罗崇书 摄
“南水”可以“飞流”北上吗?
“世界第一渡槽”说:能!
自河南陶岔渠首一路向北
丹江水在约200余公里处
与平顶山市鲁山县境内的
大大小小7条河流产生交叉
同时还面临洼地、山坡等诸多不利自然条件
陆路畅行不了
那就走“天河”!
建设者们在金黄的麦田上方
建起一条横跨沙河
绵延9公里的
超级空中立交桥
护送一渠清水继续北上
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关键性工程——
沙河渡槽
沙河渡槽。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渡槽,即在河渠、溪谷、洼地和道路上
设立架空水槽以输送水流
这样一条空中水道也被称为“过水桥”
浩荡南水自明渠滚滚通过闸门
顺着四条宽8米的“U”型槽向前奔涌
四槽的梁式渡槽、双槽的箱基渡槽、落地单槽
明渠渡槽错综交替
在近8米高的水道上
每秒最多有380立方米的丹江水
长驱不息、一往无前
沙河渡槽共创造了十项工程纪录
工程综合规模世界第一
现代渡槽长度世界排名第一
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渡槽
2014年,平顶山
这座南水北上途经的第一座重要城市
遭遇建市以来最大旱情
百万人口面临用水危机
基本完工的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
应急启动调水46天
输送5000万立方米水
解决了百万人口的吃水难题
远水
解了“近渴”
长江能与黄河“握手”吗?
“穿黄工程”说:能!
沿着浩浩“天河”
丹江水唱着欢歌继续北上
在郑州城外
被滚滚黄河拦住了去路
建设者们另辟蹊径
采用盾构隧洞穿黄方案
从黄河河床底部40米深处
开凿两条4250米长的隧道
北上的丹江水通过两条穿黄隧洞
与黄河立体交叉
形成“江水不犯河水”之势俯冲而下
穿越万古黄河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隧洞入口。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该工程被誉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
其任务是
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
水量丰沛时
视需要向黄河补水
黄河河底地质条件复杂特殊
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压力,亦是动力
建设者们9年的攻坚
“穿越号”盾构机720个日夜的掘进
终于实现了
长江水与黄河的成功“握手”
国内最深的调水竖井
国内穿越大江大河直径最大的输水隧洞
国内水利工程最深的盾构始发等
科技创新成果
均在这一历史性的工程中诞生
一泓清水能够永续北上吗?
46.9万移民、千千万万护水志愿者说:能!
南水北上
最深情的水
最清澈的水
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2000多年的古均州城长眠水底
十堰46.9万移民搬离家园
临行前,有人捧一抹故乡的土
有人在亲人的坟头长跪不起
有人三步一回头……
丹江口库区五谷庙村移民安置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田悦 摄)
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多年来,丹江口库区持续深化水质保护
重拳减排、铁腕治污
丹江口市清理库区网箱养殖12.1万余只
2488户渔民“洗脚上岸”
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丹江口市广大干部群众全力当好“守井人”
先后成立336个“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
常态化在丹江口库区开展
清漂队员在汉江郧阳段作业。(通讯员姬庭顺摄)
库面清漂、库边清渣、库岸巡护等工作
会驾船的渔民、水上运输户
和库边熟悉水性的居民挺身而出
志愿参与守水护水工作
累计开展活动3.2万场次
参与志愿者15.8万人次
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2023年12月,京堰环保志愿联盟成立
两地40余支队伍、两万多名志愿者
以实际行动为国家、为受水区人民
守护好碧水泱泱
十年来
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二类及以上标准
已成为京津冀豫四省市受水区的主力水源
首都人民每3杯水中
就有2杯来自湖北省的丹江口水库
十年很长
它是3650个日夜的奔流
是亿万百姓的饮水安全
是北方大地的生态复绿
是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十年很短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
好似繁星一点
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片光零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跟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脚步
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润泽四季
滋养万物
主创:杨康
美术:罗怿
统筹:陈会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