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0—1”基础创新、“1—100”转化创新后,谁来接棒完成“100—100万”技术产品化和产品规模化一跃?科技领军企业率先站出来。
近日,武汉印发《武汉市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首次提出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使命是完成“100—100万”技术产品化和产品规模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
作为中部首个经济总量跃升2万亿元城市,武汉经营主体已突破200万户、拥有1.4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它们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体。
《实施方案》中,武汉提出,以重大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领军企业为核心,探索多种组建模式,依托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激光、未来新材料、无线通信、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的头部企业建设联合实验室,支持企业规模做大、创新能力做强并推动成果就地转化。
华工科技中央研究院的软件工程师在一起研究设计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奋斗目标,到2026年,组建10个以上联合实验室,推动牵头企业实现产值复合增长率超过15%,对本领域产业链产生乘数带动效应,孵化出一批创新企业。
武汉首批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投用,25个产业化项目加速落地
三年成事亦成势,大伙儿都卷起袖子加油干!
9月3日,记者了解到,首批筹建的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已完成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并投入使用,正在有序推进25个产业化项目快速落地,部分企业创投基金甚至已提前对接。
“种子选型”完成了!记者探访中获知,华中数控牵头筹建的“高端数控系统联合实验室”,已完成立式五轴、卧式五轴、车铣复合等10类机床选型及测试方案制定,并已完成测试验证基地平台厂房设计。
“金融活水”备下了!再比如长飞牵头筹建的光纤光缆联合实验室,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要素已迅速跟进。武汉最大的政府引导基金武汉基金后期将持续重点投资联合实验室项目。
顶级“园丁”组团下场!还有实验室已确定首席科学家,并组建了以“产业科学家”为核心的研发队伍。
体制机制怎么来?“出题者”说了算!武汉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联合实验室各牵头企业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建立支撑企业壮大、带动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运营新模式。
据《武汉市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三年内将攻克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制重大创新产品,成果要转化落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华工科技中央研究院大楼。
采访中,记者获悉,一方面,基于已有资源及经验,有团队的直接“上场”。如华工科技中央研究院被企业计划打造为创新资源聚集平台,不光组建了专家委员会,还签约了包括高校、国家级智库、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在内多个支持合作单位,培养、带动了省内200多家供应链、产业链上游企业发展壮大,并已有将近200名科研人才。这一模式将被复制到正在筹建的“半导体激光装备联合实验室”上。
另一方面,组建最强战队。由首席科学家组建团队,正在筹建的“新型显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采取产业链共建模式,打通上下游,共谋共建共享产业链,首席科学家遴选方向、主导技术路线,志在突破印刷OLED量产工艺等技术的产业化。
实验室技术直通市场,龙头企业“大鱼”带“小鱼”游出产业链
近日印发的《武汉市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最大限度强化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提升企业在科技项目形成、组织和资金配置等方面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上,实现了多重突破,最大限度释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持续机制。同时,以3年为一个支持周期对实验室给予持续支持。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要发挥本土自主创新链主企业作用,形成既有“鲸鱼”,也有“小鱼小虾”产业创新发展的“海洋生态”,这样才能做大做强企业。
赋予产业科学家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使用权
谁来干?《实施方案》指出,确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这样的企业在国际国内具备一定领先优势,具备较强爆发力和持续成长性,其组建的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要面向产业化、面向应用、面向市场,还要有行业创新能力及产业带动能力。
牵头企业不“唯大”只“唯新”,更看重企业逐“新”的潜力与决心。支持属于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牵头组建实验室。
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出题”?不!“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
谁负责?《实施方案》明确,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是领军企业牵头,根据具体建设内容组建的柔性新型研发机构,由牵头企业负责统筹实验室日常运营。实验室将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强化人才激励举措。
怎么干?《实施方案》明确,探索“企业中央研究院、产业链共建、战略科学家与领军企业合作”等多种组建模式。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鱼”带“小鱼”,“游”出产业链。让科技创新主战场的“实验室”直通企业生产线,让技术直连产品,让研究成果直接市场,方案的出发点就是要通过加速推动武汉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建设,促进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平台、人才团队及创投机构等核心要素加快整合,从而形成共同攻克制约产业链创新发展的技术,实现产业的整体提升。
探索建立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自身创投基金的作用,如鼓励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牵头企业出资参与设立天使基金,开展对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重大科技成果“领衔投资”,加强新技术新业务布局。
支持实验室牵头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实施方案》指出,市级层面给予每个联合实验室每年一定资金支持,重点支持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开展技术项目攻关。所在区根据实际情况,按规定给予支持。
武汉将配套实验室专项基金,加大对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成果转化与“高精尖”产业培育项目的股权投资,对基金绩效探索按照投资周期实行整体考核。
支持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牵头企业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申报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牵头企业及成员单位,赋予市级人才计划举荐权等。
《实施方案》指出,政府做好政策配套保驾护航,与实验室牵头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全力支持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市区基金予以配套支持,建立尽职免责、风险补偿机制,让国有投资机构“敢投、会投、快投”,发挥对长期投资和投早投小的引导带动作用。
来源:长江日报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