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主流媒体看巴东】巴东县非遗馆:捕捉千年巴楚文化律动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9-05 09:32:24

看到家长带回家的《非遗耀峡江来巴我做东》传统文化系列扑克牌,巴东县光明小学的谭华满被卡片式的非遗文化所吸引,迫不及待地要到县非遗馆一探究竟。

巴东县入选国家、省、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项目共5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9项。

县非遗馆集中展示了巴东地区的非遗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非遗十大门类。自2024年1月开馆以来,近12万人来此捕捉千年巴楚文化律动。

民间文学:讲出文化“根脉”

“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首领,称为廪君。”县非遗馆内讲古堂的说书人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将“廪君的故事”讲得既神秘又奇幻。谭华满听得起劲儿,往四方桌旁、长板凳上一坐就摞不开步。

据专家学者研究考证,水布垭三里城史称武落钟离山,又名难留城山,是巴人始祖廪君的故里,巴文化的发祥地,是现代土家人心中的圣地神山。4000年前,廪君巴人从武落钟离山走出,沿着清江一路向东,筚路蓝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

为增进区域交流,使民族文脉代代赓续,2023年6月廪君文化研究座谈会在巴东县水布垭镇召开,巴东县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以文兴旅,稳步推进廪君文化的发展步伐,使廪君文化成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也在水布垭中小学校建立了“科普实践基地”,让大学生与小学生一起研讨、领悟廪君文化。

谭华满翻阅一旁的电子书,“寇准的故事”“佘氏婆婆的故事”“三峡传说”“三峡民间歌谣”“格子河的传说”等图文相间的故事,吸引了一群人来围观。

传统音乐:唱出文化“魂脉”

“哎呀我的爹,哎呀我的娘,门前唢呐深深响,金花舍不得爹和娘……”在一阵唢呐、锣鼓声中,抽抽噎噎、嘤嘤啜啜的《哭嫁歌》让谭华满十分不解,他问道:“阿姨,结婚好开心啊,怎么要哭呢?”引得旁边大人笑成一团!

武汉游客王楚楚眼含泪水地说:“哭嫁真实地表现了出嫁时女儿和父母间、兄妹间的那种不舍,让人身临其境,不禁想起了自己出嫁时复杂的心情。”

巴东儿女擅长以歌代话,一曲高亢激昂的“长江峡江号子”唱出了纤夫逆流而上,闯险滩、越激流的英勇无畏和霸气。

2008年,巴东“长江峡江号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次应邀到北京、武汉、浙江、贵州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和演出,已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文化品牌。

今年7月出版的《巴东长江峡江号子》一书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介绍了巴东“长江峡江号子”的类别、内容、功能与精神文化价值,以及当代传承群体代表人物,初步研究了其音乐和艺术特征,探讨了巴东“长江峡江号子”的传承与未来。

如今,巴东在5所示范性中小学校常年开设山歌、戏曲等教学课程,持续推进非遗入校园工作。

传统舞蹈:跳出文化“动脉”

县非遗馆每个板块的展陈设计都别具匠心,其中“巴东土家撒叶儿嗬”最为脑洞大开,场馆上方是美丽浩瀚的星空,地上是黄绿相间的原野,中间4个土家汉子围着一面大鼓,边跳边唱,手舞足蹈,舞步、舞姿刚劲有力、粗犷豪放。

“巴东土家撒叶儿嗬”是本地的一种丧仪歌舞习俗,把丧事当作喜事办,寓意“哭着来,笑着走”的乐观向上、豁达超脱的生命观。

“巴东土家撒叶儿嗬”被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全县有民间演出团体100多支。“巴东土家撒叶儿嗬”传承人谭平安、向兵、刘邓等已被武汉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聘请为艺术教师。

2018年至2023年间,巴东县联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举办“清江流域撒叶儿嗬邀请赛”和“土家族撒叶儿嗬理论与技艺交流会”,实现非遗项目跨区域整体保护,拓宽了巴东非遗传播渠道。

巴东县非遗馆工作人员高立说:“全县建立了传统技艺工坊11个,传承基地17个,大力开展非遗保护、传承,践行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文化如水,润泽万物,悄然无声。谭华满收到县非遗馆工作人员赠送的《巴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手册》后,爱不释手,欣喜非常。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谭凤珍)

责任编辑:邓雅君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