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7月9日-8月26日,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薪火‘襄’‘船’”文化传承实践队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契机,分别前往中国航海博物馆、南湖革命纪念馆,走进襄阳民发商场、东津新区下属社区与乡村,以船为载体,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深入挖掘本土三国文化、非遗文化符号,融入现代元素,通过船模制作实操、船文化宣讲与体验及船只设计现代化提档升级,实现文化与匠心“船”承的学思践悟。
值得一提的是,由该团队申报的“‘襄船’木艺传承与创新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此前曾一举斩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的佳绩。
身体力行践“船”“承”
7月10日,“薪火‘襄’‘船’”文化传承实践队的队员们陆续前往中国航海博物馆、南湖革命纪念馆、襄阳博物馆等地,在为期一周的研学中了解我国和襄阳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船只,发掘中华航海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追寻海洋文化中的红色记忆与非遗文明。
带着对“蓝色基因”的发扬的和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成员们回到位于学校内的“襄船”木艺传承与创新实践工作坊,设计、雕刻、切割、拼接、上漆......他们悉心雕琢船只细节、耐心打磨船模技艺。经过月余的努力,一把把小小的刻刀、一块块普通的木料,在同学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完成态度之下,化为一艘艘精品船模。据了解,在本次的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共完成了三国走舸船、南湖红船、非遗风帆船等船模20余艘。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船模制作,在一步步完成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古代匠人的巧心、历史的厚重和我们青年大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责无旁贷,我想我会一直把这项实践活动坚持下去!”队员吴朋辉出生时右手便有残疾,但是面对文化传承,吴朋辉却比任何人都更加坚定。
“三进”基层扬文化
8月18日至25日,实践队的队员们带着对红色精神的感悟、带着对三国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了解、带着对非遗文化的体味,带着对自己亲手制作的船模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商场,在东津浩然社区、天鹅湖社区、襄州区魏李村、庄冲村、肖营村及襄阳民发商场通过文化宣讲与文化体验活动,为居民、顾客和小朋友们讲述船只背后的文化故事,在龙舟、红船等简易船只的制作中引导大众深化对船文化的认知。
除此以外,团队更是与襄阳东津管委会和襄阳民发商场展开了长期结对共建,以文化传承为主线,以“办实事”为出发点,通过假期课堂与义务墙绘为社区服务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为“薪火‘襄’‘船’”文化传承实践队在襄州区魏李村、庄冲村进行红色精神“船”承主题墙绘。岳子辉 供图
在本次的活动中,团队成员们纷纷拿起画笔、穿上红色的志愿者马甲、拎着画具颜料、冒着近40度的高温酷暑,在魏李村的墙面上留下了“南湖红船”的红色印记。
“这些画就在大家一出门就能看到的地方,有了这些墙绘,整个村子的文化氛围也浓厚起来了,村子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上了一个台阶。”魏李村村支书吴书记说道。看着同学们从最热的中午一直画到太阳落山,路过的村民也纷纷为队员们竖起大拇指。
提档升级融新思
队员们深知,文化传承不能仅仅靠复刻古船,更要结合时代特点和现代技术进行现代化设计。“三进”活动结束后,队员们回到工作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船只进行创意外形和声光电展示等方面的再升级。
日前,实践团队利用3d打印、CNC雕刻等现代技艺打造文化内涵和现代设计感兼具的新型船只如瓶中船、现代货轮等,还采用现代技术展开了新型展厅设计与红船沉浸式互动投影装置设计。
下一步,团队将结合前期制作成果与现代技术打造一场别开生面的“襄船”船模展。
“我们希望借助这样一个实践平台,用‘专业+思政’的形式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一方面,我们以红色文化“强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溯根源”、以地域特色文化“赋特色”,引导学生将船只背后的文化意蕴内化于心;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用专业知识制作船模,并以此为基础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学。”本次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庄园介绍。
图为“薪火‘襄’‘船’”文化传承实践队在天鹅湖社区开展文化宣讲与文化体验活动。柴晶 供图
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薪火‘襄’船文化传承实践队”跨越上海、嘉兴、武汉、襄阳等多个地市,历时近2个月,先后前往基层社区乡村近10个,持续开展船模制作与升级、文化宣讲与体验等活动,将文化传承、基层服务、乡村振兴同专业实践紧密结合。
队长岳子辉说,这次的实践活动即将结束,但它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周末、假期等课余时间继续推进船模设计与制作、文化宣讲与传播,坚定文化自信,以青年之力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庄园)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