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红色故事】湖北红安:七里坪及长胜街的名称溯源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8-30 16:11:28

说起大别山红色旅游,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红安县七里坪长胜街。红安人更不必说,只要有外地的亲朋好友来游玩,都要带他们去长胜街逛一逛。长胜街现在是红安县七里坪的标志性古建筑群,也是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必打卡之地。长胜街是怎么命名的?可谓众说纷纭,有好几个版本。红安县七里坪的街道布局又是什么历史状况?本文仅就笔者从小听到的故事和了解到的一些情况,试作一下梳理。

得名:从三家店到七里坪

红安县七里坪建镇的历史有600多年,距县城四十余里,北接光山、罗山,南达江汉,为粮食囤积之所,一线山溪不通舟楫而竹排络绎往来,后来因厄于水而市井萧条。当初曾经叫过桑槐树、三家店。桑槐树是倒水河东岸的一个小村庄,有一棵桑树和一棵槐树,树大如华盖,三人才能合围,故村庄命名桑槐树。清雍正年间,倒水河上的竹排逆行到桑槐树村靠岸,行脚的商贾要歇脚,就有徐武城、方自恺、潘大智、沈大华、王光斗等几户人家在桑槐树村开起了饭店、旅店和杂货店,招徕往来客户恢复旧市,这样逐渐被人们称为三家店。

那么,三家店后来为什么又改名为七里坪呢?因为三家店在倒水河边的一块小平地上,距离南北七里路的地方都有一座桥,南边一座在柳林河村的张明辅湾,北边也有一座石桥,从三家店往上走,沿着倒水河逆流向上,就在七里棚建有一座石桥,这里距离三家店有七里路,搭有一个棚子,因为那里依次向上有二里棚、四里棚、七里棚,

所以人们慢慢习惯把三家店这一带称为七里坪,逐步形成了一个集镇。还有一种说法,说七里坪是长度为七里路的平地,我个人认为不实,因为七里坪南北有两个岗子,北有独林岗,南有枣林岗,西边是倒水河,东边是大悟仙山、小悟仙山,两岗之间稻田相拥着七里坪,其长度也只有三里多路。因此,我对七里坪名称的由来比较倾向前一种说法。七里坪周边除有独林岗、枣林岗之外,还有营盘岗(又名银蓬岗)、神灯岗(现名桥头岗)、马棚岗共五个岗子,座山、月亮山、悟仙山、酒醉山、骆驼山(现名万鸡山)、香炉山等六座山峰,因而有五岗六山围七里之说。

红安县七里坪开埠以后,先民在倒水河边形成了一条简易的街道,人们习惯性地叫河街。后来,南来北往的人多了,就向东边迁移建房子,形成了一条街道,呈南北走向,起名为正街,正街再向南延伸,房屋慢慢建多了,又向南门外扩展,这样城里的正街又分为北街、中街,南门城楼外称为南街,统称正街。正街再往东扩充,逐步形成一条弯曲的窄街,人们叫它东后街。在正街两侧房屋之间,分别留了八条巷子,可以通到河街和东后街以至城外庄稼地。八条巷子自北向南依次称一夹巷、二夹巷、三夹巷……八夹巷。由于战乱和时代的变迁及七里坪城建的变化,一夹巷、二夹巷现在已无存,还有六条巷子留存,供人们进出使用。

筑城:四座城门、南庙与文昌宫

太平天国时期,红安县七里坪的百姓为了防止太平军的袭扰,就在三条街道的四周筑起了城墙,依次修了四座城门楼子,分别是北门、东门、南门、西门。

北门是正街的起点,出城门有石条砌的台阶直下到倒水河边。石台阶很陡,有八十多级,类似于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因为早年在这里的竹排可以直达新洲的李集,下至汉口,上至河南光州的客商都在这里从事贸易。在北门和西门之间另开一座小门,取名叫小北门,在西门与南门之间另开一座小门,取名叫小南门。因为打更之后,四座城门关闭,为方便居民生活,小北门留给居民出城到河里挑吃水,小南门专给居民出城倒马桶、挑柴草之用,城墙外有专用的茅坑和粪氹。

清朝中期,在河街和正街之间的宽阔地带,修筑丰豫仓,囤积粮食,以备灾年救济民众,还设立私盐卡,防止河南省光山一带的土匪走私官盐。民国初年,丰豫仓搬到枣林岗重新修建,在丰豫仓原址上建立了七里区公所也就是现在的七里坪镇人民政府所在地。1937 年冬,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和国民党谈判代表刘纲夫、程汝怀在七里区公所谈判,达成国共合作抗日的协议,红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1938年3月8日,第四支队从七里坪誓师出发,东征安徽巢湖一带抗日。10月,日寇飞机轰炸七里坪,街上的民房和丰豫仓都毁于战火。丰豫仓的石雕牌匾被埋入废墟,直到1973年七里坪小学扩建操场,被杨成安、姚其元、李建国等人挖出。其时我正好在现场亲眼所见,石匾只剩下丰豫二字,仓字的一边石块断了,不知所踪,左上方有“光绪七年”的小字一行,这块石匾现存七里坪革命纪念馆收藏展示。

在南门外的一片树林旁,信众修起了一座寺院,取名南庙,供奉菩萨神像。1926年,七里区农民协会在南庙挂牌,成立七里坪革命法庭,推倒了菩萨像,办起了审案的公堂,专审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南庙东侧不远的平地上,坐东朝西修起了文昌宫,里面供奉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圣像。

文昌宫有三重房屋,山墙门外有一座水井,供信众和学子取用。民国初年又在文昌宫里,办起了黄安县第二国民小学,当时逐步取缔了私塾,红安县七里坪及周围的富家子弟都在这里上新学。

1923年冬,共产党人在文昌宫成立了七里坪特支,传播马克思主义。1926年,红安县七里坪工会在正街的潘氏祠堂里成立,工会主席是郑行瑞、工会委员秦绍勤,他们在1927年秋季的“九月暴动”中,枪毙了反动的商会会长李业阶,打响了黄麻起义的第一枪。1927年11月,黄麻起义指挥部设在文昌宫,黄麻特委召开专门会议,确定发起黄麻暴动。11月13日夜,上万农民自卫军和义勇队从这里集结出发,潘忠汝敲响了手中的铜锣,义勇队冲出七里坪向黄安县城进发,14日早晨破城,占领黄安县城,这就是史称的黄麻起义。

文昌宫现在处于和平街的正中地段,目前仍然没有恢复重建,只是1974年7月由红安县革命委员会在这里树立了一个横式的纪念碑,上面刻写着“黄麻秋收起义会议旧址”,遒劲的欧楷是红安县著名书法家刘永瑞先生的手迹。2016年11月8日,我见纪念碑出现了破裂现象,立即向时任红安县人民政府县长写信反映了这个情况,当即得到县长重视,立即派人进行了修复。之后,我又用油漆填写了字迹。

革命:七里坪及其街道的红色命名

1928年7月以后,黄麻起义中打散了的部队,又从各地集结到红安县七里坪以北的檀树岗一带,势力逐步扩大,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1929年9月,党中央决定以黄安为中心划分麻城、光山、罗山等八个县为鄂豫边特区,统一领导鄂豫边、豫东南革命根据地。11月20日,召开鄂豫边第一次党代会,徐朋人当选为书记,曹学楷当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徐宝珊当选为宣教委员。不久,红军占领七里坪,鄂豫边特委机关搬到七里坪驻扎,使之成为最早的首府,徐宝珊和宣传教育委员会驻文昌宫。鄂豫边特委此时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对七里坪及其街道的重新命名。

1930年2月17日,红安县七里区苏维埃政府成立,郑大开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机关设在红安县七里坪桥头岗的余家铺村余长安家的两间民房内,徐朋人、徐宝珊等人到会表示祝贺。大会发表的宣言说:“七里区数万革命民众,连年与敌人斗争厮杀,不知道受了几多艰苦,流了几多热血,可以说是为实现苏维埃而牺牲而奋斗!”徐宝珊看到郑位三代表当地群众送给区苏维埃政府的两副对联:“紫气东升黑暗扫除天地撼,云开日出光明团结万家欢”和“铁血染成新世界,精神创立自由权”。徐宝珊异常兴奋,他提议说:“应该将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七里坪改名为‘列宁市’。”鄂豫边特委和特区革命委员会经研究后,同意用“列宁市”作为七里坪的新名字,“列宁市”就是鄂豫边特区的首府和大本营。

鄂豫边特委和特区革命委员会同时决定,为了纪念“二七大黑工”“八一南昌起义”“苏联十月革命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将七里坪东、南、西、北门分别命名为“二七门”“八一门”“十月门”“五一门”,为纪念吴光浩、张南一、彭湃、杨殷、顾正红等革命烈士,将小北门、小南门、河街、中街、南街,分别命名为“光浩门”“南一门”“彭湃街”“杨殷街”“正红街”,旨在激励苏区人民不怕流血牺牲,为建立苏维埃政权争取人民自由幸福而战斗。吴光浩、张南一是鄂豫边特区早期革命烈士,吴光浩牺牲在罗田县滕家堡,张南一是七里区防务会的宣传股长,1927年腊月在七里坪小南门外的河沙滩上被国民党十二军任应岐部的反动营长陆金川活埋,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彭湃、杨殷、顾正红等革命烈士是我党早期在上海就义和牺牲的著名革命烈士。当年写在七里坪墙头上的“列宁市彭湃街”“列宁市杨殷街”的字迹,至今仍保存完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宁市杨殷街”的字迹在今长胜街中段的“红色书店”山墙上。

1930年2月27日,黄安县苏维埃政府在七里坪成立,征用正街中段刘姓商户的五间大瓦房作为办公场所。不久,鄂豫皖苏区正式形成,红军扩大改名为红一军,鄂豫皖特委驻杨李家村,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驻王锡九村,而苏维埃银行、经济公社、红军饭堂、红军中西药局都设在正街上的一些商号或民房内。在河街的城墙里,建起了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所列宁小学,七里坪居民和红军的子弟都可以到这里来上学,由戴雪舫任列宁小学校长。《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原名叫《庆祝苏维埃》,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们创作的,也是在七里坪首次唱响,然后唱遍整个鄂豫皖苏区。当然,后来在传唱过程中词曲有一些变化。

这一时期,红安县七里坪已成为鄂豫皖苏区的首府,党政军最高首长云集七里坪一带。特委书记曾中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甘元景,红一军军长许继慎、副军长徐向前都驻扎在七里坪一带及周边村庄,七里坪成为鄂豫皖苏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类似于中央苏区瑞金的叶坪。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七里坪西门外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总政委,黄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李思禄决定将杨殷街中段的住所让给红四方面军作总指挥部。

1932年8月15日,在反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中,红军和敌军在七里坪张家湾村至柳林河村一带摆开战场。红军为了保卫列宁市,死死守住悟仙山阵地,敌军在倒水河上留下大批尸体,红军也有重大伤亡,8月17日撤出战斗,经檀树岗村转战河南省光山县新集镇(今新县)。国民党军占领列宁市以后,将这里的名称恢复为七里坪,原来的街道名称也全部取消,依旧用原名取代。

1938年10月,日寇占领黄安县城,国民党黄安县政府撤至七里坪,小小的七里坪人满为患,房屋紧张。到1942年前后,国民党黄安县政府县长蒋荣平下令将七里坪的街道扩建到南门以外,从南街依次向东南方向修起“井”字型的街道,文昌宫和南庙都成了临街的房屋。蒋荣平给新修的街道取名为和平街、小和平街,和平街以东修了一条马路,当时叫新马路,上通檀树岗,下至黄安县城,这条马路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了一条新的街道。和平街的南端,修了一个操场,人们叫它南头操场。国民党的驻军每天早晨在此出操演练,随后在操场上又修了一个戏台,我记事时还在南头操场看过戏,后来建了汽车站,20世纪60年代汽车站每天有一辆从汉口来的班车,在七里坪宿站,第二天早上往县城开,再到汉口,车站的杜站长是一位蔼的长者。

新生:长胜街上的红色名片

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在河街和正街的宽阔地带,依区公所的大门,向南北延伸修了一条街,南面在卷棚桥处与东边马路相接,北面跨过红卫大桥,可直达烟宝地水库和杨山乡草鞋店,形成一个丫字型的道路,红安县七里坪正处在丫字的心窝地带。1962年,七里坪扩建了一次集镇,将南门外的民房征用,搬迁到东边马路上分配地基建民宅,每家两间地基,南门楼子也拆了,建起了百货商店,这样东边马路又形成了一条新的马路街道。当年,我家就是从南门外的百货商店处,搬到东边马路上最南端建的两间房屋,我就在这个屋子里长大。

1970年,红安县七里坪镇街道委员会向各家各户发放门牌号码。记得有一天的傍晚时分,几个工作人员给我送来了门牌,我家是解放街4号,这是新马路的正式命名。后来,我问了在街道任职的方书记,这些街道的名字是镇上几位领导石世华、李作坤、方应生和张子静等几位老先生一起取的名字,将正街命名为长胜街,寓意红军长征打敌人,胜利回来建家乡之意;南门外临近老城墙的街取名交胜利街,寓意人民的胜利;东边马路街取名解放街,寓意老苏区人民翻身取得解放;区公所门前街取名红坪街,后又改叫红坪大道,寓意红色七里坪,革命老苏区;其余的河街、东后街依据地理环境依然使用,这六条主要街道构成了七里坪的街道建筑主格局。

原红安县七里区下设的红安县七里坪镇街道委员会,还有一个农业社,在1956年取为红坪农业社,1958 年以后称红坪大队,分为四个生产小队,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资任制后,称红坪村至今。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石世华是当时七里坪区长,他是红二十八军的老战士,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退伍回乡后住在文昌宫隔壁,担任七里区区长。不久,他结婚办喜事,七里坪老中医张子静给他写了一副对联贺喜:“百战归来喜结新婚歌解放,万家欢乐人民胜利得团圆”,这副对联表达了老苏区人民热爱祖国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人民苦尽甘来抒发心声,成为一段佳话。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几百年来,红安县七里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区面积也扩大了好几倍。从2005年开始,这里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天来长胜街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七里坪,这颗大别山上的红色明珠,她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是永恒的,她的红色名片上永远记述着:黄麻起义发源地、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摇篮、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

行文至此,敬录董必武1958年3月12日的题诗作为结语:“残垒犹存旧战痕,义军根据地传名。而今建设能跃进,不愧当年七里坪。”

来源:长胜七里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李 明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