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蔡甸区常福新城,地处武汉西大门,京港澳高速和沪渝高速在这里交会。
紧邻武汉车谷的这个区域,5年时间,65家外资企业接连落户、300余家本土制造业企业集聚成长。
这里,每100秒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下线;这里,每120秒就有一个汽车天窗组装完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一个不临海、不沿边的内陆传统工业园,如何在5年间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让越来越多的“武汉造”漂洋过海抵达全球?连日来,记者走进常福新城,探寻背后的奥秘。
常福新城外资企业集聚图。
从新建厂房到扩大规模
从扩建生产线到布局研发中心
企业除了看重这里的区位交通优势
更看中了数量庞大的人才后备军
2019年9月7日,在汉与华中科技大学师生举行的一场交流活动中,德国前总理默克尔风趣地说:“我曾两次乘飞机在高空飞越武汉,并看到了长江。我想一定要去一趟这个城市,于是特意在筹备中添加了武汉的行程。”对这座神秘的东方城市,这位德国前总理充满好奇。
2019年9月,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武汉,为德企伟巴斯特全球最大生产基地剪彩。
对武汉,世界百强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伟巴斯特同样充满好奇。早在2013年,这家德国企业就在武汉租赁厂房开展天窗、加热器等汽车零部件的生产。2017年,伟巴斯特开始在蔡甸常福新城建设武汉工厂。默克尔的那次武汉之行,见证了伟巴斯特全球最大工厂的投产。两个月后,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挂牌开园,5年间,65家外资企业落户于此。伟巴斯特中国区总裁张丽华经常会来武汉,每一次驱车行驶在常福新城,他都能感受到这里的变化。“我们是最早落户常福新城的德资企业,那时工厂周边还是一片荒地呢!”张丽华说,现在这里成为华中地区德资制造业的聚集区。去年2月,常福新城迎来全球真空设备行业龙头企业德国普旭,这是普旭在海外最大投资项目——总投资1.2亿欧元,建设真空设备亚太生产、销售基地,并取得当年签约、当年注册公司、当年销售额过亿元、纳税额突破1000万元的成绩。
伟巴斯特武汉工厂车间,工人在生产。
继伟巴斯特、普旭之后,西门子、莱茵科斯特、欧颂等一批德国龙头企业先后落户。而选择常福新城的,不仅仅是德资企业。从事汽车钢材加工贸易的日资企业美达王,在追投5000万元扩能二期项目后,更是从日本国内“招”来了东普雷、平田精密、丰洋精工、优尼冲压等近2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从新建厂房到扩大规模,从扩建生产线再到布局研发中心,一批外资企业纷纷在常福新城“增资扩产”。在美企博格华纳刚刚建成的三期工厂里,10余位工程师正在进行量产前的设备调试工作。企业相关负责人刘玉柏向记者介绍,这条生产线8月正式量产,“投产后的第一个项目是出口欧洲某跨国公司新能源车混动电机”。
博格华纳亚太研发中心。
博格华纳是内燃机、混合动力和电动驱动车辆的全球行业领先供应商。落户常福新城以来,创下年销售收入增长3倍以上、年均增长率保持在45%以上的业绩。刘玉柏说:“这个业绩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2021年7月,博格华纳投资1.5亿元,在常福新城建设亚太研发中心,2023年又追加投资10亿元,建设三期项目。“通过追加投资对原有产线改造升级,博格华纳新能源汽车业务占比由2022年的60%提升到如今的95%,公司今年产值预计将突破20亿元。”刘玉柏表示,博格华纳的亚太研发中心,不仅实现“本土研发本地生产”,还能补齐欧洲和北美市场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系统的研发短板。
博格华纳武汉工厂每100秒下线一台新能源车电机。
2022年,伟巴斯特中国区也在常福新城设立了武汉研发中心。这是继上海研发中心后,这家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第二个研发中心。该中心50余名工程师历时16个月,联合德国伟巴斯特总部,研发出可升降式车顶传感器模块,并实现全球率先量产。“人才后备军数量庞大,是外资‘接二连三’在武汉建设研发中心的一大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认为,武汉高校众多,发展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具有很大优势,有条件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来源:长江日报)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