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梅兵、张亚男)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近年来,郧西县政协积极引导委员发挥自身优势,自觉把服务乡村振兴融入履职实践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为目标,用心用情答好履职“关切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助力,涌现出一批履职尽责、解忧解困、助力发展、促进和谐的先进典型,彰显新时代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田间课堂”助力农业增效
盛夏蕴生机,稻禾秀色时。眼下,水稻进入了拔节长穗关键期。近日,县政协委员、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钱雄飞带领部分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田间课堂”为种植户现场答疑解惑,指导农户科学高效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及安全用药技术培训。
走进槐树林特场在槐树村冷水稻种植基地,连片青翠的稻苗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一层层绿色的稻浪,蕴藏着丰收的希望。“目前田间高温高湿,有利于迁飞性害虫迁入和病虫害发生蔓延。预计早稻中后期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种植户一定要加强田间监测调查,目前病虫发生严重田块要迅速喷药防治,其他田块则需要抓好破口期施药……”在田埂上,钱雄飞正在查看水稻长势情况,并叮嘱农户要提前防治好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这个药灭草效果怎么样?”“什么时候施微肥和叶面肥最合适?”冷水稻种植户李根民在“田间课堂”上询问钱雄飞田间管理的相关问题,并得到了一一的答复。
“感谢钱委员,每年都会走进田间,给我们讲授农业生产知识,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种植技术要点,少走了很多弯路,病虫害防治也更及时,如今我种植冷水稻更有信心了。”冷水稻种植大户王德成感慨道。
春耕夏管以来,钱雄飞将农技“田间课堂”开到农家院坝、田间地头,送到村民心坎上,共开展一线培训30余场次,1000余名种植户接受了农业科学知识的培训,培育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人”队伍,助力农业丰收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创办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个月还能挣2000多块钱,既可以照顾家里又可以抽空干自己的农活,我已经很满足了。”近日,在天河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上班的徐丽丽一边忙着手头的活,一边高兴地说。
天河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位于郧西县土门镇土门村,由县政协委员、返乡青年王绪栋创立。目前,共建设标准化加工车间6000平方米,年产值达到600多万元,吸引了大批在家的农民前来务工,务工人员达到50余人,人均收入可达到3万元。
说起企业越办越红火的“秘诀”,王绪栋说:“办好企业的前提是要心系员工冷暖,情牵百姓民生,这也是我作为政协委员的职责使命。”
在天河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深加工车间,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将收购来的蔬菜通过机器清杂、高温杀毒,随后进入车间分割、拌料、装袋,一袋袋泡椒,一瓶瓶辣椒酱“新鲜出炉”。
“我们对家乡农特产品充满信心,要把更多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并卖出大山,让乡亲们依靠特色产业增收致富。”车间内,王绪栋正在对产品进行严格把关。
为了带动家乡群众种植蔬菜的积极性,王绪栋还与全县8个乡镇、26个村签订“订单协议”,发展“订单经济”,收购周边群众种植的黄皮椒、槐花、香椿、竹笋、豇豆、白菜等农产品,带动7000多户群众共同致富,户均增收4000元。
“乡村要振兴,就业是关键。成立公司就是要让更多的群众能够不出门就能有事干,挣到钱,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工作岗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王绪栋说出了创业的初衷。
“村湾夜话”提升乡村颜值
一座座农家小院洁净宜人,一个个乡村产业茁壮成长,一股股文明新风拂面而来……近日,行走在观音镇刘家湾村,一幅村庄洁美、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诗意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以前刘家湾村可不是这样,虽然基础条件比较好,但是猪舍厕所乱搭乱建,垃圾随处可见,整体环境比较差。”县政协委员、观音镇党委副书记周本清说,刘家湾村如今的变化与“村湾夜话”协商议事活动的开展密不可分。
在入户走访中,周本清了解到群众对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需求和美好愿景后,于是决定摈弃以往大包大揽的思路,以开展“村湾夜话”活动为载体,利用晚上农闲时间到各个村湾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共商乡村发展。
“路边的猪舍、厕所一到夏天臭味难闻,苍蝇乱飞,很是影响美观。”“四组的通村路要再扩宽一点,方便把山上的农产品运输出去。”每次开会,周本清都会随身携带小本子,把群众的“愿望清单”记录下来。随着一场场“村湾夜话”的落幕,他的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记满了厚厚的一本。
在政府和村民齐心协力,共建共管下,刘家湾村美化庭院153个、治理生态河道2公里、绿化亮化公共环境2.3万平方米,新改扩建产业路、通户路、示范路20公里。建成了彭家院、庹家院、博爱广场、荷塘月色、风情河谷、牛郎织女院等特色景点,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旅游打卡。
“随着刘家湾村的华丽蝶变,很多在外地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选择回到家乡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民宿。刘家湾村已有50多位村民开办民宿和农家乐并实现稳定就业,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周本清说道。
如今,刘家湾村形成了“旅游+产业+民宿”的新模式,奏响了“点绿成金”和美乡村新乐章,打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合拳”,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发挥委员优势,让履职和专长“双向奔赴”。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县政协委员秉持初心使命,以实干担当唱响兴业富民“大合唱”,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委员就在身边,把一篇篇“委员作业”、一张张“政协答卷”写进了群众心坎里,展示着新时代人民政协新风貌。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