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志愿接力支教路 青春闪耀大别山——大别山支教团“暑假学堂”爱心托管班纪实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8-23 10:40:16

志愿接力支教路

青春闪耀大别山

大别山支教团“暑假学堂”爱心托管班纪实



大悟县大别山支教服务中心(简称大别山支教团)于2012年5月25日筹建,2021年7月登记注册,共青团大悟县委为其业务主管单位。该团队以“反哺山乡,播撒梦想,支持老区教育发展,给予更多老区学子以新的希望,彰显当代大学生社会价值”为宗旨,连续13年组织全国各地大学生志愿者为大别山区农村孩子提供“暑假学堂”爱心托管服务。截止目前,共有515名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生志愿者在大悟县16所山区学校开展爱心托管项目,服务山区孩子达4903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8万余小时。同时大别山支教团为支教学校、贫困学子成功联系到数批社会捐助,资助金额超过15万元,联合多方力量为5所学校募集少儿阅读书籍,建成梦想图书室,安装电扇、空调、热水器、投影仪和大量体育器材。


大别山支教团事迹先后在湖北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进行过专题报道,团中央及各级领导先后多次莅临支教团调研、慰问志愿者。大别山支教团于2016年2月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2014年12月获评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希望家园”建设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3月获评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示范团队并于2024年3月成功复核保留,2017年荣获第四届湖北青年志愿公益项目大赛公益创业赛银奖,2021年12月荣获湖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入选2022年度全国“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荣获团省委2023年度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大别山支教团第三、四、五、七、十二届负责人董东花、周玲玲、罗博武、曹萍萍、彭思雪等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等国家、省级荣誉称号。



01
反哺家乡,踏上支教路

2011年,刚上大一的董世洁参加学生会干部竞选,站在台上演讲,“措辞毫无章法,紧张得腿直打哆嗦”。与城市同学间的差距,让他想起家乡大悟—那里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曾孕育出许多英雄前辈。如今,却有许多与自己一样在艰难闭塞环境中长大的留守孩子,“或许,我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次年3月,他牵头筹建大别山支教团,首届支教地点是他的母校—茶坳小学。

第一届支教团,是董世洁邀请13名品学兼优的同学组建起来的。没有启动经费,董世洁带上自己2000元助学金,其他同学每人凑了100元。7月来到茶坳小学,支教的日子充实而辛苦,没有多余经费,大家每天早晨5点起床轮流做早饭,每隔3天去集镇买一次菜,买不起肉,就把土豆、黄瓜、南瓜变着法儿做。有成员打趣说,“光土豆,大伙儿就研发出了红烧、清炒、煮等7种做法”。上午上课,中午陪孩子午休,放学再送回家,晚上还要开例会备课……志愿者们睡下时,已是深夜11点。

第一届支教团14名成员都来自湖北省内,到第十三届范围则扩大到全国24个省,共计515名大学生志愿者,这是榜样的力量,更是青春的号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每年7月,志愿者们背着简单行囊、怀着真挚感情,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奔赴革命老区的支教点,这里伙食单一、宿舍简陋、环境艰苦,但他们内心却激扬着青春奉献的火焰;8月,志愿者们带上行囊,怀着对孩子和大别山的依依不舍,含泪“再见!”,像繁星点点,奔赴祖国各地、高校继续发光发热出彩。


02
播撒希望,点亮孩童梦

第一届支教时,六年级的孩子还不敢发言、不会讲普通话,语气和目光怯生生的,经过支教团的耐心引导,大多数学生摘掉了“不会讲普通话”的帽子。到现在已开展了十三届,大别山支教团根据当地学生、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形成了一套良好的管理体系、科学的课程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有序开展支教工作,开设表达、哲理故事、科学、舞蹈、创意手工、安全教育、乡土、非遗工艺传承等特色课程,进行演讲比赛、辩论赛、趣味运动会、红色故事汇等“主题+”特色活动。

在今年的“暑假学堂”爱心托管活动中,宣化店镇茶坳支教点开展了辩论赛、情景剧排演、颜料扎染、诗歌组合、打球等活动;河口支教点开设了语言表达、美学、太极拳、童声合唱等兴趣课堂;新城镇金岭支教点开设了口语交际、舞蹈、建筑构造、硬笔书法、跆拳道等课程;东新乡支教点开设了粤语歌、吉他、书法等课程,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让孩子们开心不已,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课堂,陪伴着留守少年儿童安全、快乐、充实地度过暑假。


“支教团让孩子们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开心度过暑期,给我们帮了很大的忙!”大悟县新城镇红畈村颜文豪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他与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暑假期间,颜文豪在大悟县新城镇金岭支教点学习生活,中午在支教点吃饭、午休,还能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颜文豪收获成长,父母在外安心工作。


除义务支教外,支教团还致力于搭建慈善组织、爱心人士和贫困学子之间的平台,先后为支教学校、贫困学子联系到数批社会资助,受益学生超过30人,资助金额超过15万元;积极开展乡村调研,先后开展 11 期乡村调研,形成 12 份完整的调研报告,其中《新时代背景下对科学丰富大悟县宣化店镇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的方法与研究》入选2022年度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课题;联合多方力量为5所老区学校募集大量适合少儿阅读书籍,建成梦想图书室,安装电扇、空调、热水器、投影仪和大量体育器材。在大别山支教团的参与下,茶坳小学希望工程项目获批建设,新建综合教学楼于2019年秋投入使用。


十三年岁月,弹指一挥间,坚持却是最难的选择。2020年受当时疫情影响,暑期支教活动无法开展。当时取消第九届支教活动的通知一发出,志愿者们纷纷留言表达遗憾,从“在远方热心似火,等待七月份的相遇”到“红旗不倒,有信念,我们还在!”到“来年继续战斗”,正是大家的坚守和接力,中断一年的支教活动,并没有让爱心事业停滞不前,第九届的大部分成员再次申请加入到了第十届支教团中,爱心的故事接力传唱。


03
传承接力,爱撒大别山
大别山连绵数千里,无数革命先烈为人民解放献出宝贵生命。在今天,从发动倡议成立大别山支教团以来,支教的脚步就没有停歇,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支教团成员来自五湖四海。起先,大部分来自大别山本地的大学生,后来逐渐发展到来自河北、四川、江苏、新疆、黑龙江等全国各地,甚至还有远在美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他们通过网上报名,经过笔试、面试,最终进入支教团,投入支教工作。自2012年开始,第一届支教成员14人、第二届41人……发展到第十三届68人。而报名志愿者有480人,通过报名、审核、笔试、面试、培训等一系列的程序选拔出来的志愿者,他们是真正想为留守儿童做点事的大学生团体,他们是对孩子负责更对自己负责的青年志愿服务团队。

团队当中,有11名曾经受益于支教团的当地学生,成功考入理想大学后,毅然回到家乡,接过支教的接力棒。彭思雪、彭思雨是双胞胎姐妹,土生土长的宣化店人。姐姐彭思雨就读于兰州大学医学院,妹妹彭思雪就读于武汉科技大学。姐妹俩已经是两届支教团的“老团员”,彭思雪还是第十二届支教团团长。柳嘉鑫也是同样的情况,他是宣化店镇人,曾经接受过大别山支教团的帮助。如今,他已经成为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大二学生,今年,他回到家乡,也成为一名支教团成员,担任第十三届大别山支教团团长。

董晴晴也是其中一员,2012年,第一届支教团开班时,她还是在教室窗外好奇观望的小学生,渴望坐在教室学习更多知识的女孩,一晃十二年,2023年的暑假,她成功通过支教选拔,熟悉的支教点、熟悉的夏天,不熟悉的是那一张张稚气而渴望的面孔。她从课桌走上了讲台,从受益者成为了奉献者,正是当年的那一个月的获得才让现在的自己乐于这一个月的奉献,站在讲台上的她阳光而充满信心,她从孩子渴望的眼神中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更知道,讲台下的每位学生心中也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有朝一日,将会生根发芽,向阳生长,“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一直存在。

因援疆而结缘,因支教而相聚。在第十三届大别山支教团里,有位来自新疆博州的大学生,不远千里来到老区支教。“湖北省刚好是我们博州对口援疆的一个省,为我们带来很多,包括经济、教育、人才等一系列的支持,所以当我看到我们大别山支教团招募宣传的时候,我这次想能不能走进湖北,看看他们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也希望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来自新疆博州的朱培艺说。

为高效运转,支教团设立了理事会,由历届负责人组成,指导和帮助新任负责人快速成长和处置疑难问题,是支教团传承的纽带。持续开展的支教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优秀大学生的认可。“明年暑期我们还会来,这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约定!”河海大学研究生、大悟县新城镇金岭学校支教点负责人孙毅峰说,大别山支教团接力播撒梦想,让青春岁月在奉献中闪光。

“熙熙攘攘的人海中,命运让我们相聚,繁华都市的日升日落,印在我们心底,追求真理一点一滴,我们不会轻易放弃……”这是大别山支教团团歌,激情澎湃的歌曲,唱出新时代大学生的心声,唱出当代青年的风采,也唱出了他们对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深厚情谊。


责任编辑:付安志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