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三年内,4个县市区接续挺进全国“百强县”“百强区”——宜昌强县之路飞出“百强”雁阵
实施强县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湖北行动”,是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基础性工程,是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域全面振兴的创新之举。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区域经济最小的单元,在区域经济布局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联结点。如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提升城市集聚效应、辐射功能和资源统筹能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是宜昌当前重要的时代课题。
——题记
2023年,宜昌县域经济GDP为4112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71.4%。
2023年全省强县工程考核中,宜昌位居市州第一。全省先进县十强中,枝江、宜都、夷陵、当阳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四和第六位。
在2023赛迪百强县榜单上,宜都市从第68位跃居第63位,枝江市从第89位上升到第83位。2023赛迪百强区榜单中,夷陵区位列第98位,成为宜昌首个全国百强区。
今年7月31日,2024赛迪百强县榜单发布,全省8个百强县中,宜昌占两席。其中,宜都和枝江全国排名再度进位,宜都升至第61位,枝江升至第76位。
继夷陵区后,西陵区也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区,位列第98位,夷陵区进位至第96位。湖北10个全国百强区中,宜昌同样占据两席。
三年内,宜昌已有4个县市区接续挺进全国“百强县”和“百强区”,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逐年争先进位,飞出了一支高质量发展的“百强”雁阵。
宜昌“七山两水一分田”,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领先全省,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
县域经济的拔节向上,为宜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全国百强区:夷陵
打造宜昌智能装备制造集聚中心
夷陵是宜昌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区,坐拥亚洲第二大磷矿腹地,也是三峡生态屏障保护区的核心区。
在2024年赛迪百强区榜单中,夷陵区位居全国百强区第96位,较上年进位两位。
近年来,夷陵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抢抓高铁新城、引江补汉等重大工程建设机遇,全力承接宜昌主城“北拓”。同时,推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向装备制造园区集聚,累计培育市场主体11万户。
今年上半年,夷陵区32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5亿元,同比增长116.86%。
储能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之一,也是夷陵打造宜昌智能装备制造集聚中心,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8月21日,夷陵高铁北站产业园内,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的运输工人,正忙着将20台5MWh电池集装箱装车。这批货物即将发往青海,用于风力和光伏发电。
“可别小看这个20尺的储能集装箱,里面包含了4900多支314Ah单电芯,容量为5MWh,也就是5000度电。”宜昌楚能新能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集装箱工厂厂长杨谚军介绍。
楚能新能源项目是夷陵构建“精密机械加工——成套设备制造”产业链条,打造千亿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和百亿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主链项目。
去年8月,该项目正式投产,目前已建成11条生产线。该企业生产的314Ah电芯+5MWh储能集装箱,已被应用于甘肃金昌、三峡能源、新疆塔克拉玛猛狮等地的风光伏储能电站。
产业园区是产业聚集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今,高铁北站产业园正在成为推动夷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
在楚能新能源和稻花香集团等“链主”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下,高铁北站产业园重点规划布局装备制造和食品饮料两大产业,致力于打造宜昌市主城工业高质量发展承载地、“东部产业新区”和“高铁新城”的重要支点。
眼下,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与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已占夷陵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稻花香万吨级馫香型白酒智能化酿造、均瑶大健康等重点项目都将在近两年投产达效。
此外,随着引江补汉、沿江高铁、呼南高铁等十余个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火热建设,夷陵区也迎来自三峡工程建设以来,重点项目最密集的黄金发展期。(原载2024年8月23日湖北日报第21-22版)
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408/23/content_285684.html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