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汪训前 通讯员 向鹏 杜华
8月14日,神农架。悬崖峭壁上的洞口,一位学者盘腿而坐,小心翼翼提取一只短嘴金丝燕的羽毛。神农架短嘴金丝燕迁徙路线和轨迹是怎样的?它们与神农架的起源及地质构造有无关系?为解开这些谜团,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省鸟类环志总站)连续3年开展短嘴金丝燕环志监测。今年他们还特地请来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副主任张国钢前来指导研判。
悬崖峭壁,环志人员钻进山洞找鸟
天刚亮,张国钢与省鸟类环志总站一行10余人,带上一天干粮,奔向工作地点——神农谷下燕子洞。这群与鸟结缘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一项鲜为人知的工作,为神农架短嘴金丝燕做环志。
神农谷海拔2700米,碎石荆棘遍布,每往上走一步都很吃力。通过一段荒无人烟的临崖小道,队员们手脚并用。在小道转角地方,他们发现一个黑色洞口,不时有燕子飞出。这就是短嘴金丝燕。
短嘴金丝燕常被称为“无脚鸟”,源于其脚极为短小,看似没有脚。张国钢介绍,短嘴金丝燕因为脚短不利于停歇,所以在空中边飞翔边捕食昆虫。3至9月,它在神农架繁殖,9月至次年3月,迁飞至东南亚沿海悬崖峭壁上越冬。16亿年前,神农架是一片汪洋大海。短嘴金丝燕是否形成记忆,将神农架山洞理解为海洋悬崖山洞,在研究领域还是空白。
环志人员到达指定地点后,分成安全捕鸟组、监测记录组、取样拍照组3个小组。安全捕鸟组将鸟网在洞口不远处架好。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鸟类环志科副科长冯伟说:“这个鸟网是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专门研究制作的,网线很细、很柔软,对鸟的伤害降到最低。鸟儿上网后,我们再轻轻取下来。”
全面体检,“食谱”和羽毛一样不落
网刚架好,不一会儿,3只短嘴金丝燕上网。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取下鸟儿,在它们右腿上佩戴脚环,并为它们称重、测量,详细记录体重、体长、喙长、跗跖、翅长、尾长、脚环位置、颜色、环号等内容。
今年环志专门增加一项内容,测量短嘴金丝燕跗跖直径,以便搞清楚定制脚环合不合适,既要讲究舒适性,又要保证不脱落。
“短嘴金丝燕在飞行过程中,张着大嘴,把食物塞进嘴里。”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助理工程师段明新说,环志中,有些金丝燕会出现应激反应,将嘴里食物吐出。他们将食物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短嘴金丝燕的食性特点,从食物组成中监测神农架环境质量。
取样拍照组熟练地将短嘴金丝燕腹部绒毛取下,带回实验室做DNA分析,辨别雌雄,研判神农架短嘴金丝燕与广东、海南短嘴金丝燕的亲缘关系。张国钢说,短嘴金丝燕从外观上看,分不清雌雄,血液鉴定对它伤害较大,采集腹部绒毛比较安全,不会影响飞行。
做完全面体检,工作人员从6个角度为短嘴金丝燕拍照,将它放归自然。鸟儿似箭一般飞入神农架密林中。
鸟类环志,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临近中午,环志工作还没结束。在悬崖峭壁旁,环志人员们拿出早上带的干粮,馒头、面包、鸡蛋、辣条,享用午餐。一天下来,工作人员共环志短嘴金丝燕175只。3年来,省鸟类环志总站在神农架总共环志700多只短嘴金丝燕,每只鸟都怀揣独一无二的“身份证”遨游蓝天。
“鸟类环志工作虽然艰苦,但很有意义。“张国钢介绍,鸟类环志是国际通行技术,通常将印有特殊标记的材料佩戴或植入鸟类身体,然后将鸟放归自然,通过再捕获、野外观察、无线电跟踪或卫星跟踪等方法,获得鸟类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它是研究候鸟迁徙规律有效途径,也是鸟类疫病防控和栖息地变化监测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初步建成全国鸟类环志体系,形成重点地区鸟类环志站点网络。
“千湖之省”湖北鸟类资源丰富,种类多达580种,每年越冬候鸟逾百万只,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我省建立鸟类环志总站,目前初步形成以湖北省鸟类环志总站为中心,网湖、龙感湖、沉湖、梁子湖、洪湖、宜昌大老岭等6个环志站协作的“1+6+N”鸟类环志网络。截至目前,我省共开展环志监测、卫星跟踪鸟类5000余只,初步掌握小天鹅全球迁徙路线。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