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1980年,邓小平在北京题写“八七会议会址”馆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8月22日,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在全国人民纪念、缅怀邓小平之时,武汉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工作人员倍感亲切。该馆宣教部主任荆菁和讲解团队,一次次跨越时空,与时年23岁的青年邓小平展开对话。
坐落在汉口鄱阳街139号的八七会议会址,是唯一的邓小平既是历史事件亲历者、又亲笔题写馆名并实地参观视察过的革命旧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见到国家一级文物——邓小平题写的“八七会议会址”,及八七会议记录等珍贵手稿复制件。
馆藏国家一级文物:1980年邓小平题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馆名
时光拉回到1927年夏天的武汉。当时,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遍袭全国,武汉三镇一片血雨腥风,几乎每天都有共产党人和工会、农会干部被捕被杀害。中共各级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为适应秘密工作的需要,邓希贤改名“邓小平”,随党中央机关在汉口与武昌转移,与国民党反动派周旋。
八七会议记录首页复制件
“八七会议是在敌人眼皮底下召开的会议,满大街的国民党暗探、奸细随时虎视眈眈。”荆菁介绍,就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秘书、年仅23岁的邓小平不顾个人安危,为会议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为确保与会人员安全,邓小平设法将会址选在一位共产国际代表——洛卓莫夫的家里。这栋公寓楼地处俄、英、法三个租界的结合处,前临僻静街道,后通幽深小巷,屋顶凉台与邻居家凉台相连,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易于迅速撤离。紧接着,他又谨慎地向代表们发出通知,工作极其细致,保密工作十分到位。后来邓小平曾回忆,参加八七会议的人员是分批进人,一次人不能多。8月,正是武汉的大热天,都睡地铺,开会时甚至连门都不能开,进去了就不能出来。
荆菁介绍,当时,邓小平第一个到会场,负责接待代表、安排食宿及会议记录等。会议只开了一天,他却在那里呆了六天,困了就在地板上打个盹,饿了就吃点干粮,他所做的工作为会议顺利召开和圆满结束起了重要作用。
据邓小平事后回忆,当时代表中有几名湖南人,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高个子,操着一口洪亮而又浓重的湖南乡音——这就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毛泽东。
“一位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一位是中共中央秘书,为了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这危急时刻相遇了。后来,他们都成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伟人。”荆菁饱含深情地介绍。
据党史专家称,由于环境险恶,会上代表们发言简明扼要,会场气氛严肃而紧凑。从会议记录看,讨论时第一个发言的是毛泽东,发言次数最多的也是他,一共7次。他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后来演化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与会的很多人一样,十分赞同毛泽东的主张。
邓小平
1980年7月15日上午,邓小平在武汉视察工作期间,重访八七会址,追忆峥嵘岁月。他端详着八七会议代表的照片,感慨万千:“当年他们都是年轻人啊!”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相关负责人称,八七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曾在不同历史时期,用不同的方式七次回忆八七会议的有关情况,和他的题词及留下的手稿一起,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八七会议会址复原陈列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