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作者:冯平
根据《中国人口志》记载,明朝年间全国人口发展不平衡,朱元璋实施大规模移民,将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边民迁往凤阳,从山东、江西等地移民于凤阳,山西人口被迁往山东、河北、北京等地,江西百姓迁往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江苏北部。湖南、湖北、安徽、江西人口迁往四川。此时的军民移民总数达1100万人。史称“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移民进入四川,恩施、贵州等边地。当时的移民及其后裔迁移达到了600万人,占当地人口总数的60%以上。
据《晋书·地理志》载:“吴晋各有建平郡,太康元年合,统县八,户一万三千二百。”时含巫山、鹤峰、五峰及巴东部分地区的建始县,才八千人左右。又据《隋书·地理志》记载,“清江郡统五县,共户二千六百五十八。”建始应有二千人左右。再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始时有八千人。”到了宋代,据《续通志·食货》记载:“宋王朝政府曾诏令,州、县旷土,许民佃为永业,三岁租,三岁外,输二分之一,州、县官劝民垦田之数,悉书于印纸,以俟旌赏。”当时人口不到五万人。
宋初,建始人口急剧下降,仅四千人,究其原因是社会发展倒退,经济严重破坏,战况激烈,军民惨遭杀戮,驱丁掠民。据《夔州府志》记载,明正德七年(1512)建始人口数三千六百人。然而,到了明末清初,《建始志·清道光》版所载,“建始县中绝人烟者数十年,康熙二十年(1681),寇乱削平,百姓复业者仅八十户。”全县仅三、四百人口。
以上表明,我们的先祖们大多是外迁而来。可是先祖们究竟何时何地为什么来到建始这块土地上?
根据《恩施州志》记载,改土归流前,清朝康雍年间、湘西、黔东北,苗民因起义失败遭到官兵血腥镇压最为残酷,大量北迁,进入荆州,施州地区。此时的施州地区“土广人稀,荒山未辟。”乾嘉年间,清统治者又对苗民横征暴敛,逼收军米钱粮,“额外浮收,指十派百,折收肥己。”为避祸躲乱,躲避到恩施山区隐居。根据《荆州府志》记载,清朝乾隆年初,荆州“衣冠薮泽,西楚劲直,地薄寡积,食无积聚。”《建始土家族简史》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土改归流,清政府在恩施山区实行民族强制同化政策,同时又解除了“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民族隔离政策。使恩施山区与湖广江汉平原连成一体,其他邻近省县可以实行“开放”政策,加速了各地人口纷纷迁入鄂西南。据《施南府志》载,乾隆初期,芷江,新晃等湘北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河,大水成灾,农田被毁,生活无着,流离失所。谷价腾涨,市无粜米。恩施山区草根丰富,野菜和蕨类繁多,基本生存无妨。“移地荒民多挖岩蒜与蕨充食”,“流人麇至穷崖邃谷尽耕垦”。加上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后,清康嘉年间,将湖北荆州,湖南洞庭湖地区民众大批迁入鄂西南,“改土归流后,民人四集,山皆开垦。”
根据《施南府志》记载:“建始自明季寇乱,邑无居人十数年,自康熙初年始就荡平,逃亡复业者十之一二。”清朝《建始志·道光版》载:“清初建始县中绝人烟者数十年,康熙二十年,百姓复业者仅八十户。”当时为改变“民无异类,地尽抛荒”经济凋敝,赋税难筹的严重局势,加上多年来自然灾害的影响,清政府推行“招民垦荒”政策,凡流民入境复业者一律妥善安排,“以一夫一妇为一户,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为自有世业田,另有成丁者,再添增亩数,由官府贷给所需种子和耕牛,免苛三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些措施诱使流亡的农民回到建始这块土地上,人丁骤增。清代《建始志》记载:“由是,荆州、湖南、江西等地流民竞集。”根据《荆州史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长江流域水患频繁,荆州一带灾荒严重,“众闻施南地遭兵燹后,田地寥廓,人烟稀疏,清王朝推行召民垦荒政策。”
这样,先祖们伯仲偕行,踏过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逃离家园,在建始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据不完全考证,乾隆初年,因灾荒从荆州一带迁到建始的先辈有,至花坪金盆落籍的西河堂刘氏家族,至花坪关口落籍的蒋氏家族,至官店原岭落籍的张氏家族,至建始唐坪落籍的傅氏家族,至红岩石桥湾落籍的朱氏家族,至景阳挖角落籍的羿氏、邹氏家族,至邺州马栏溪落籍的罗氏家族,至高坪花坪等地落籍的侯氏家族,至茅田落籍的冯氏家族,至官店白岩坦落籍的冯氏家族,至东乡燕子岩落籍的袁氏家族,至建始清沟湾落籍的姚氏家族,至高坪落籍的蔡氏家族和苏氏家族,至建始客坊落籍的范氏家族,至景阳粟谷坝落籍的蹇氏家族,至三里严家垭落籍的严氏家族等等。据《荆州府志》记载,“荆州士重节义,多劲悍,敦崇家礼。”许多史料表明,当时长江流域水患频繁,荆州灾荒确实严重。水患淹死的百姓,浮尸不计其数。
根据清朝《建始志·道光版》载,“乾隆初年,城外尚多深林┄虎狼猛兽窘宅其间,附近榻沙坡等处,树密如织,夏月行人不畏暑日。”县城附近尚且如此,边远地僻的建始山区就更不用说了,人迹稀少,渴待开垦。据考证,改土归流后,土地买卖日益增多,扩田置地和阶级分化现象严重。先民们在莽莽大山里挽草为记,指手为界,披荆斩棘,伐山烧畲,刀耕火耨,垦荒狩猎,经营林副业,种植杂粮,生产原始,粗放耕作。即“长刀短笠去烧畲”之谓也。铁犁铁耙开始取代木犁木耙,铁器得到广泛使用,许多高产品种如红薯,洋芋,玉米也大量传入山区。在这以前,先辈的生活与环境艰苦得难以想象。据《湖北通志》记载,清乾嘉年间,巴东,建始山区,“民淳朴,少争讼,急公役,甘俭约,习劳苦,务耕猎,腰刀持弩”。先民过着“广种薄收,外户不闭,贼盗不防”的稳定生活。
据《建始志》记载,至少到清同治五年,建始县政府确实未增加分文赋税,稳定了社会环境,农业生产大为改观。据《建始土家族简史》记载,“地日加辟,民日加聚,从前弃为区脱者,今皆尽地垦种之”。自乾隆恩诏“永不加赋”确定“有产之家, 永为世业”以来,建始的经济开始繁荣发展,人丁日益兴旺,人民真正地开始在建始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了。
然而这些先辈们为什么沿长江上溯前进,不进入四川,而沿着清江进入了建始一带定居?据考证,清江河道历史上,水势较大,可通船。清朝乾隆年间,左都御史吴省钦《清江为禹贡荆之沱辨》载:“自古巴入楚,避三峡之险,皆由此路。”此路,指夷水,即清江。也就是说古人沿长江到巴蜀之地创业,必须要沿湖北的清江河道上溯,避三峡之险‘绕道才能到达。《史记》记载:“张仪说楚王曰: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以下,至楚三千余里,舫船载士卒,日行三百余里,不至千里而距捍关。”古捍关据考证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南七十里,郦道元谓“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古代,清江已不胜战舰,水道犹存。这就是荆州,宜昌一带古人不进入四川而沿清江河道外出寻机创业的历史依据。
清朝《建始县志》记载:“建邑河皆浅狭多湍口,罔施舟楫,唯兹河乘其舴艋至长阳,易以大舰,过宜都城西北,合西南来之汉洋河入长江。”据《建始县/交通志》记载:“清朝巴东,建始境内的清江河段,若作水上运输,必须搬鲢鱼滩,从关口至渔峡口虽可通小船,却十分危险。”这是古人从长阳前进到巴东,建始境内定居,没有继续前进的重要历史根据。
综合表明,先祖们从外地迁徙到建始这块土地上定居,加快了建始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联系和民族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大中华各个民族间的大融合,社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和复兴。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