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王升、王桥、孙鹏)风起悠波涌,鱼游白鹭追。长堤十里柳,醉美絮纷飞。在竹山县擂鼓镇西河村,白墙黑瓦掩映,村民悠然自得,绿水青山之间,诗意铺展,俨如一幅醉人的“山居图”。
西河村位于擂鼓镇版图中心,距县城54公里,总面积8.33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共619户2181人,耕地面积1720亩,林地面积7500亩。近年来通过培植和发展,西河村形成了集“优质稻米、高产油菜、特色菌菇、生态养殖、农耕研学、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农业体系,为西河村乡村振兴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规划先行,彰显自然之美
西河村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绿色为底,筑好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一是擦亮生态底色,保留原有风貌。充分利用水田、河道原有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分段实施,加快提升河道周边景观,宜草则草、宜花则花,突出自然之美,以先进的设计理念,规划“两区三园”(数字乡村展示区、白鹭自然栖息区、农耕体验园、休闲康养园、粮油示范园),使田、地、河、人、鸟和谐共生,打造亲水近水、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带和“网红打卡地”。二是下足“绣花功夫”,延续村落文脉。整个规划建设过程中,以改为主,合理规整,不搞大拆大建,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压缩建设成本,严控建设标准,尽量保持村庄整体风貌,留住乡愁唤起记忆。根据农户房屋、产业状况、经营意愿、资金财力,一户一个发展策略、一户一个设计方案,一户一套施工图纸,以便于农户当前生产生活,利于后期产业经营。
坚持党建引领,激发群众活力
西河村以“共同缔造”理念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构建了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配套、社会组织补充的组织体系。一是在西河村推行“党委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三带”模式,设立党小组,建立党员联系农户工作机制,将组织体系延伸到村组院落,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五共”理念深入人心,引导群众共商共谋发展新路、共治共建美好环境、共兴共富美丽乡村、共管共享幸福生活。二是按照“群众出点子、专家谋方子、两委商路子、代表定盘子”的思路,农户先后筹资150万元,改造房屋57户,建设稻香酒店1处、发展民宿、农家乐、茶馆、手工作坊等经营场所12家。先后谋定“三改”项目(改屋、改栏、改厕)、农户晒场硬化项目、入户道路硬化项目、花坛绿化带建设项目等21个小微工程项目。通过农户投工、投劳、投资,项目监管组全程管理,农户投入占比近50%,参与度达到90%以上。三是成立西河村共同缔造理事会,将原乡贤理事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进行整合,成立十星级创评、工程质量监督、环境卫生监管、矛盾纠纷调解、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9个群众自小组,把辖区居民以户为单位纳入村庄美好环境建设、整治管理,形成家家进组织,人人齐参与的良好氛围。
坚持融合发展,构建特色农业
坚持把培育乡村产业作为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编制打造西河农文康旅示范村,重点建设“两区三园”,即数字乡村展示区、白鹭自然栖息区、农耕体验园、休闲康养园、粮油示范园,带动西河村突破传统农业局限,突破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业电商、农耕文化体验、农业+旅游+科普研学+生态康养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的格局,力争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村。二是坚持深度融合。高标准整治建设油(油菜)稻轮作基地1000余亩,集中采用机械化耕种,形成集“优质稻米、高产油菜、精品烟叶、特色菌菇、生态养殖”于一体的综合农业体系,同步注册“西河品牌”Logo,延伸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通过电商直播、网络平台等方式推广销售特色农产品。三是坚持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合作经济”“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多元发展路径,成立西河村投公司,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大力推广党建引领型、盘活资源型、文化带动型、股份合作型、土地流转型等五种模式,引导群众筹资筹劳改造民房57户,特色民宿12家,农家乐8家,农产品展销中心1家,农耕民俗馆2家,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坚持共建共享,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密织“一老一小”保障网。在“集中居住、自我保障”的基础上,探索搭建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开展老人互助照料服务。整合村内农家乐、商店、卫生室等资源,推行积分奖励,激发片区内无职党员、公岗人员提供跑腿服务,主动为留守独居老人开展日常安全监护、送餐送药、物资代购等,实现线上点单、服务上门。深化拓展幼儿托幼形式,利用空闲房屋、公共空间就近建设“童伴之家”3处,发动退休教师、文化能人等,定期开展课业辅导、文化传承、民俗技艺教授。整合红色资源、科普场馆、农耕体验基地,开展留守儿童“爱国教育”“课外研学”等活动,实现在家儿童学娱舒心、外出务工家长挣钱安心。二是打造“水绿天蓝”新家园。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围绕实用、节约、方便原则,一户一案、全域联动做实厕改文章,采取政府奖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投工投劳一点方式,启动改厕57户,村落厕所实现应改尽改。高标准编制西河污水收集处理实施规划,逐步推进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启动西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清理堰渠2800米、治理河道1500米、清除水体污染3处。以村庄清洁行动为重点,实行门前卫生“三包”,以“积分制”、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生活垃圾先分类后收集,可回收垃圾回收兑换积分,不可回收垃圾转运垃圾中转站,将厕污堆肥发酵回田,将餐厨污水用于散养畜禽饮水,将洗涤污水用于庭院抑尘、房前屋后小菜园及小果园消纳利用,确保垃圾、污水“源头减量、分类回收、集中处理”,共护西河碧波蓝天。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