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王杰:生态养蛙新农人 铺就共富新道路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8-19 09:26:02
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刘佐乡高校毕业生王杰,积极响应号召,通过自学养殖技术,回乡发展生态养蛙产业,不仅带领自己摆脱困境,还用奋斗编织起五彩的创业梦想,用奉献勾勒出美好的乡村振兴底色。


自主创业,摆脱困境


顺着长江岸线一路向东,来到刘佐乡滨江村,这里是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宿松县的交界处,也是地理上湖北的最东极。放眼望去,天空湛蓝无边,稻田满目青绿,绿意间点缀了一处蓝点,那里,就是返乡大学生创业者王杰的黑斑蛙养殖基地。

图片

2012年,从江西财经大学本科毕业后,王杰先后在深圳一家企业担任生产主管、品质经理职务。2016年,由于突发重大疾病,他的人生轨迹急转直下,为了治病,父母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先后给他进行了7次大大小小的手术,3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让全家欠下高额外债,生活一下子跌入谷底,王杰一家也评定为因病致贫的贫困户。
2018年,随着身体状况逐渐稳定,自立的王杰不甘一直靠戴着贫困户的帽子给政府增添负担,经常思考能在家门口发家致富的办法,以尽快扛起家庭重担。通过多方面的询问和学习,他了解到家乡滨江村生态环境好,地势平坦,稻田广阔,交通又便利,非常适合黑斑蛙的养殖。说干就干,他用红砖将自家房屋前面的5亩地,围成了简陋的五块方形池子。3亩黄鳝池、2亩黑斑蛙试育池,便开启了艰辛的创业之路。他说,那是他发家致富的“法宝”,只要病魔没有将他打倒,早晚有一天他会干出一番事业。 

图片


生态养蛙,筑梦之旅

万事开头难,最难的是资金。为了鼓励返乡大学生创业,解决自主发展产业资金困难的问题,刘佐乡政府主动联系金融机构,优先帮助王杰争取到5万元的扶贫贷款,大力扶持其发展创业。得到扶持的王杰更加刻苦钻研、悉心摸索养殖技术,不但购买了许多农业养殖方面书籍来学习,在面对养殖生产中的难题时,还会主动外出考察、虚心向农技专家请教。

图片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王杰总结出一条“稻蛙共养”养殖模式。“实行稻蛙共养,青蛙可以吃稻田里的害虫,水稻就不用打虫了,蛙的排泄物可以给水稻提供肥料,水稻不用施化肥,更加生态有机,同时蛙在稻田里不停活动,帮助稻田松土、活水、通气,有利于水稻生长增产,具有一田多收的效果,既生态环保,又能产生更多经济价值,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低耗高产的新型生态农业发展方式令王杰激动不已,他随即决定扩大种养面积,并将“稻蛙共养”在基地全面推广。
现如今,黄梅县杰哥青蛙养殖场规模已达到30亩,约合2万平方米,该“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也因符合产业振兴的发展规划,广泛传播至武穴、宿松、江西抚州、安徽蚌埠等多个地方。

图片


带动致富,回报桑梓

在当地政府和金融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王杰继续投资30余万元,不断完善基地基础设施,提高种养殖技术投入,延长产业链条,养殖效益显著提高,每年养殖场黑斑蛙产量达5万斤,年产值近70万元,收益超30万元,基地还获得《湖北省AAAAA级重点扶持金牌养殖场》的荣誉奖牌。

有志有谋的王杰还成立了专业种养合作社,组建专门的团队,引领农民抱团发展养蛙产业,将黑斑蛙生态养殖在当地及周边推广。对于想发展黑斑蛙养殖业的困难群体,合作社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全程指导,并帮助其销售成品,切实带动群众靠自己的双手去致富!生活中的王杰常常用自身事迹、现身说法、引领致富,使生活困难群众转变观念、投身创业、勤劳致富。

“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了将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关心传递下去,王杰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回馈家乡。每年,王杰主动将合作社利润的3%单独拿出来,形成一笔数额不小的帮扶资金,将其全部捐给村里,用以帮扶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生活困难群体。

“下一步基地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带动乡亲们创业致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乡村振兴这条光明大道在滨江村越走越远、越走越好!”王杰说。

图片

感言:

沃土闪耀光芒,青春无限风光。作为一名青年,他向苦难“宣战”;成为一名创业者,他涅槃重生。在“有风”的家乡,在广袤的农村田地,王杰发挥着勇气佳、知识新、闯劲足的优势,引领现代农业未来方向,他的事迹激励无数刘佐青年,在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里放飞青春梦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书写着精彩人生华章。

责任编辑:宛灿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