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建筑不会说话
却是历史的见证者”
在江岸
这些“个性十足”的建筑
犹如画卷上的点彩
背后的文化和故事也跃然纸上
如今
它们早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晨昏交替间
一同书写着江岸的变迁与发展
在这里
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渐渐模糊
各种风格的建筑在岁月的流转中
和谐共生
为江岸注入了一份跨越时空的迷人韵味
1910年由“棉花大王”黄少山兴建的咸安坊,是民国早期里份式住宅建筑群之一。
集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于一体。
青砖黑瓦、拱门石柱与罗马式拱门、欧式山花的碰撞,构成了这一民国时期老建筑的别样韵味。
咸安坊City不City!
经过八载“修旧如旧”的修缮工作,咸安坊带着红天井围墙、青石库门焕新归来,以全新的面貌开放,蝶变成了汉口历史风貌区的“新名片”。
时常还有创意展入驻于此,带给游客极致的浪漫体验~
瞧!最近的新皮肤——玫瑰花墙瀑布!
坊内打卡点位多多
趁着当季
快来捕捉可爱的兔子先生吧
⌯⦁⩊⦁⌯ಣ
图自@Mr.飯忒稀
巴公房子的外形仿佛一艘昂首破浪前行的航船,朝向黎黄陂路的尖角和穹顶塔楼宛若巨轮的船头。
这座始建于1901年的近代古典复兴式建筑,已经成为江岸的独特地标。
一砖一瓦都让人流连忘返,尤其是那被称为“俄国缠头尖”的船头造型。
除了建筑风格,巴公房子的历史故事同样为人津津乐道。
1861年汉口开埠后,巴公房子作为中俄万里茶道上重要的节点,即是汉口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又是茶文化的“见证者”。
目前,巴公房子外观已完成修缮焕新,并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注入新业态,成为潮人们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的最亮眼风景。
“万里茶道”的故事也在汉口历史风貌区内一座座老建筑里交融、续写。
黎黄陂路是一条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街道,全长604米。
至今保留了十多处风格各异的洋房。
走在黎黄陂路,欧式建筑林立,配上一杯咖啡,仿佛漫游在异国街头。
图自@小张在途中
如今的黎黄陂路已成为城市“慢生活”街区的代表。
漫步在这条充满文艺气息的街道,用心感受红色外墙的老房子、浪漫的梧桐大道、沿街的艺术小店带给人的自在闲适。
一米阳光洒进,飘来懒洋洋的咖啡香,惬意极了~
“我街头散步偷偷喘口气
下个路口再见吧!”
大智门火车站,又名京汉火车站。始建于1900年,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汉口最早建成的火车站。
它的建成也让九省通衢的武汉,正式迈入火车、轮船客运齐发的时代!
建筑主体坐东朝西,中部突出,两翼内收,呈亚字型,为钢筋混凝土法式四堡式建筑。
当它带着独有的沧桑韵味矗立在我们面前时,仿佛能听到曾经隆隆的车轮声和悠扬的汽笛声。
走走停停
感受久违的旧时光
阳光洒落古老的站台
光影交错间,时间为你而停驻
在中山大道和南京路的交叉口坐落着一座具有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汉口大孚银行大楼。
由景明洋行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设计。
作为早期现代派建筑复杂的古典风格建筑,以简练的几何形式,给人优雅流畅的印象。
图自@橘子可乐冰
如今这座身处闹市之中的“银行大楼”摇身一变,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眼前。成为汉口第一个开进近百年历史建筑的城市书房——江城书房。
馆内纸质藏书多达20000余本,还有以“武汉”为主题的特色书架。
从方言到历史建筑图志,再到武汉各条路的小故事,关于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在这里都有迹可循。
武汉美术馆、保华街、吉庆街等历史建筑街区与之毗邻,读书之余也能徜徉其中。
走走停停间,老武汉的风土人情尽收眼底。
在江岸就能打卡
众多富有异国风情的建筑
它们是江岸商贸繁荣
通达世界的见证者
也记录了江岸
多元包容的独特魅力
如今
老建筑焕新书写新故事
历史与潮流并存
迸发出多元活力
相信来江岸打卡的你
也会遇到不一样的惊喜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王如洁 覃梦秋 戴霖锋 刘潇蔓 章小静)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