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农村版通讯员 王品
野生动物5000余种,昆虫类占比超过全省的75%、爬行类超过64%、鸟类超过71%、兽类超过70%,古树占全省总数的85%。
旗舰物种金丝猴,从上世纪90年代的500余只增至如今的1618只;猴群栖息地面积从210平方公里增至401平方公里。
这里,是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北纬31°线上的一片绿色奇迹。
这里,生态资源的稀有性不可替代,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全球罕见,生态环境的原真性得天独厚。
这里,拥有北亚热带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垂直带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华中地区生态屏障。
“神农架国家公园从试点到创建,实现了从资源索取向生态修复的转变,从伐木捕猎向全民护林的飞跃。”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戴光明说。
扛起生态责任,森林覆盖率升至96%
“巡护两天,行程33公里,发现金丝猴、梅花鹿、棕熊的足迹……”三堆河管护中心负责人邱昌红和6名巡护员完成巡护后,将巡护记录上传至PDA系统。
“现在的PDA很先进很智能。”邱昌红熟练地操作PDA,只需轻轻一点,他所处位置的相关信息便立即显示出来。
原先只靠两条腿进山巡护,现在巡护员都配备了PDA智能手持终端、红外相机、执法记录仪、无人机等设备,实现了卫星定位、位置信息自动回传、拍照、对讲、上网、巡护事件记录等功能。科技加持筑牢神农架国家公园“人防+技防”的“天、空、地、人”野外巡护网,构建了生态系统“严保护、大科研、全监测”体系。不仅为巡护员减负,更增加了野外巡护的高效性、科学性。
神农架国家公园推行资源网格化、管理系统化,每个“网格”设立一个管护中心。如今,各管护中心已完善信息指挥、视频监控、巡检监控、无人机巡航等管护系统,建立资源管护数字化平台,推动建设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网络感知系统。
守护已有的森林,还要添一抹新绿。曾经,自然风化、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等因素使神农架国家公园内部分山体破损裸露,在成片的绿海之间留下了一些零星“疮疤”。
2016年以来,神农架国家公园全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大文章。结合“绿盾”专项行动,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修复。秉承“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理念,结合垂直绿化、立体修复、补土复绿等方式,补“天窗”、接“断带”,开展公路沿线裸露山体修复、违章建筑拆除、河道采砂取石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
截至目前,神农架国家公园区域范围内已实施生态修复总面积达2227万平方米,修复点达150余处,总投资约9552万元。森林覆盖率升至96.1%,神农架空气优良天数从2016年的92.9%上升到99%以上;水质国、省控监测点达标率100%。
数十年坚守密林,金丝猴数量增至1600余只
“噫,噫……”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伴随科研人员黄天鹏的几声召唤,金丝猴从树梢、山头、溪边跑到他的身边。
金丝猴是日出而行、日落而息的动物。这也让科研人员养成了起得比猴早、睡得比猴晚的习惯,这样才能正常进行跟踪研究、动态监测、收集活动行为数据等工作。
“本次调查显示,神农架地区现分布有神农架金丝猴种群11个、数量1618只,栖息地面积401平方公里。2019年以来,神农架金丝猴种群增加1个,数量增加147只,栖息地面积增加47平方公里。”6月29日,在“神农架金丝猴种群数量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林区党委书记、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冯伟介绍。
今年4月,神农架启动第四次金丝猴普查工作,先后出动840人次进行野外调查,累计调查线路240条,行程5.88万公里。
神农架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曾经面临严重威胁,但通过多年的保护和研究,其种群和数量稳步增加,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10多年来,研究员们走遍了神农架金丝猴栖息过的山山水水,全面调查了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总路程达到50万多公里,调查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为有效保护神农架金丝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此外,神农架还建成25处生物廊道,成立“鄂西渝东毗邻自然保护地联盟”,割裂的栖息地通过野生动物“路桥网”连为一体,进一步优化金丝猴生存环境。
去年3月23日,神农架国家公园本底资源综合调查项目启动,共设15个专题,内容涵盖植物、动物、环境等方面,调查研究时间为期3年,调查面积2400平方公里,涉及毗邻的兴山、巴东、竹山和竹溪等保护地。
一年半以来,15个课题组累计工作3000余天,编写论文、研究报告20余篇100万余字,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各1项,建立样方(样点)300余个,样线调查763条1000余公里,采集动植物、土壤等标本3万余号,拍摄物种、生境照片4万余张,收集DNA条形码样品400余份。其中,大型真菌和地衣类、昆虫和蜘蛛类、两栖爬行类、苔藓植物类、鸟类调查等课题组均发现了新种或疑似新种。本次调查结束后,将提出濒危物种的精准保护对策,建立“国家公园种质库”,改善人地关系,探索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共建、共享、共赢的新模式。还将建立神农架国家公园本底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化平台以及培养素质更高、专业性更强的科研人才。
通过开展本底资源综合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编目、金丝猴种群数量普查,神农架国家公园形成13部资源调查报告,建立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专业文献、自然资源、环境监测、实物标本4个数据库,全要素监测体系和科研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7月12日,长江大学同神农架国家公园合作签约。
目前,神农架国家公园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计划等10余项,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40余所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从捕鱼盗猎到亲身保护,群众成为实践者和受益者
7月10日傍晚,神农架国家公园大九湖管理处黄柏阡管护中心接到群众电话,称大九湖镇落羊河村刘家河坝小区有一只青麂被防护栏杆夹住,不能动弹。
工作人员立即前往现场,经过悉心救治,这只青麂恢复健康,安全回归大自然。
“我们每年都会接到几十个如此的电话。”小龙潭救护站工作人员蒋军说,近几年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越来越强,盗猎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从捕鱼盗猎到成为生态守护者,这种变化是多年来神农架国家公园实施生态保护举措的最生动体现。
严格的生态保护使得野生动物有了更好的归宿,如何让群众享受到好环境带来的红利?
神农架国家公园与辖区内5个乡镇的26个行政村签订《村集体资源管护协议》,每年兑现生态资源管护费用150余万元,引领村两委参与生态保护,发挥生态管护岗的“促保护、增收入、稳就业”作用。
“现在就算野猪跑到家门口吃庄稼,我们都不会伤害它。”下谷乡相思岭村村民赵远玖说,自从有了农业自然灾害和兽灾商业保险,村民们种啥养啥心里都不慌。
2018年7月,神农架国家公园率先探索实施惠民生态保险,为辖区5个乡镇种植的农作物、中药材和养殖的蜜蜂购买野生动物损害、候鸟捕食和自然灾害商业保险。2021年3月,这一经验推广到全区,理赔金按农作物生长周期赔付40%至100%。林地生态补偿、农业兽灾商业保险、社区以电代柴补贴“三大机制”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神农架国家公园带来的生态红利。
去年,神农架国家公园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补偿、提供生态管护岗位、高等教育奖励、生态移民和乡村振兴等社区共建共管方面共投入资金1080.65万元。并通过特许经营支持企业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经济,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
“青山有价,绿水含金。”戴光明说,神农架国家公园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落实规划,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水青山不负人的壮丽蓝图已近在眼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