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乐克 通讯员彭松力
在宜昌姚家港化工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位于园区的湖北(宜昌)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正通过模拟化生产的各种场景,为数百名学员提供一线实操体验。培训中心内,各种化工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特种作业设施齐全,把现实中的化工厂“搬”进了课堂。
我省石油危化产业正发力冲刺万亿产值,却一直受制于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困难。为此,我省应急管理和人社部门在宜昌进行试点,政企校联合搭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解决石油危化产业技术人员培养通道少、专业实操经验少、学习装备落后等问题,8月初,该基地成为应急管理部向全国推广的国内10大优秀实训基地,目前已培养化工专技人才73565人次。
“校中厂、厂中校”真实工厂实训体验
走进实训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占地130亩的综合性实训园区。这里不仅有理论教学的现代化教室,还有具备实操训练功能的模拟车间,甚至设置了真实的化工生产装置。学员们在这里不仅能学到前沿的理论知识,更能在逼真的模拟环境中亲手操作各种化工设备,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在这片实训场地上,基地配备了具备年产5万吨合成氨生产能力的全实物化工生产装置,涵盖换热设备、反应设备、分离设备、吸收设备、输送设备及化工仪表、电气设备等典型化工设施。每一台设备、每一个操作流程都完全按照真实生产流程设计,为学员提供了一个接近实际的训练场所。
学员李启星第一次接触这些设备时,感到既新奇又有些紧张。他参与的课程是设备的安全操作与故障诊断。“记得有一天,我们在进行反应设备的故障模拟。突然,反应器的温度开始异常升高,警报声响彻整个操作室。我们必须迅速判断故障原因并采取措施。”李明回忆起那一刻,仍然心有余悸。学员们在此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真实的化工生产环境,掌握现代化生产中的关键技能。
从危险工艺到应急处置的全方位提升
宜昌实训基地的训练项目不仅涵盖了设备操作,还涉及化工生产中的各类危险工艺。例如,合成氨工艺、氯化工艺和加氢工艺的实物仿真装置,成为学员们熟悉这些高风险工艺的重要工具。在基地的培训中,学员们不仅学习了工艺的基本操作,还通过实物仿真装置参与了开停车、现场风险辨识与隐患排查等训练。为了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基地还配置了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事故场景,供学员进行应急处置演练。
“有一次,我们模拟了一场火灾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置。当火焰在眼前升腾而起,身边充斥着浓烟时,我几乎忘记了这是一次演练。”参与过演练的李启星说道。在演练中,他和其他学员需要迅速判断火源,启动灭火装置,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切断燃料供应。
除了常规的操作培训,宜昌实训基地还设置了专门的特殊作业培训设施。例如,动火、受限空间作业、盲板抽堵等高风险作业场景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模拟。学员们通过实际操作,深入学习了如何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风险辨识和安全作业。同时,基地还设有个体防护和医疗急救培训设施,专门的应急救援实训室为学员们提供了从个体防护到消防应急、医疗急救等全方位的安全技能培训。
从技术骨干到课堂教师:打造一线精品课程
在宜昌实训基地,承担教学任务的不仅仅是理论教师,还有来自一线的技术骨干。基地特邀多名经验丰富的化工工程师、操作工参与课程编写和教学,将他们多年积累的现场操作经验融入教学中,使得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操作需求。
聚焦破解企业迫切需要新工艺化工人才的难题,实训基地开设了氨醇项目工艺培训,来自湖北新宜化工有限公司的88名员工参加培训。氨醇项目是宜昌为落实长江大保护,建设绿色化工园,将湖北宜化公司猇亭园区整体搬迁至宜昌姚家岗化工园田家河片区的龙头项目,采用以加压煤气化为代表的行业最先进技术,核心设备采用国外进口,建成后将是国内单套生产能力最大的合成氨装置。
本次培训针对空分、气化、净化、合成四个工段编制了专业教材,并将聘请优秀专家现场授课。同时还将利用基地专业化的实训室和实训设备,采取理论结合实操的方式开展培训。确保通过培训,参培人员能够迅速掌握岗位技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新项目的生产中。
不仅如此,基地还开发了118节理论课程、33节实操仿真课程和18节数字仿真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员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我们的课程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知识,更是从一线操作经验中提炼出的精华。”基地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员们真正掌握化工生产中的安全技能。”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