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今年上半年,武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升至34.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33%,增长贡献率达67.8%。
近日,随着全国主要城市陆续公布经济运行“半年报”,经记者梳理发现,武汉规上工业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五,位居深圳、长春、青岛、宁波之后,较去年全年提升4位,多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传统优势产业全面承压之下,新能源汽车、光电子器件、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分别增长84.3%、30.9%、18%、12.5%。发展新动能产业,正成为武汉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
九峰山实验室,科研人员在试制芯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产业集群向新而行
8月2日,TCL华星武汉基地生产线上,六百多条机械臂上下翻飞,无人运输车来回穿梭,一块块液晶显示面板火热下线。
“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大增。目前企业正在汉建设第四条面板产线,这也是全球首条G5.5代印刷OLED产线。”TCL华星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企业牵头的武汉市新型显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近两年已无偿开展中试服务逾百项,新型半导体显示研发成果不断在本地“开花结果”。
创新共荣、产业共享,如此发展路径在汉并不鲜见。近两年,武汉先后出台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细分领域规划、实施细则,推动领军企业成立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提速“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在汉落地生根。
作为国内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城市之一,今年上半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4.3%,仅产业龙头东风公司一家,就推出了东风纳米01、东风岚图FREE318等多款新能源车型。龙头引领下,多款“汉产”车规级芯片同期完成发布、流片,或成为全球首创,或填补国产化空白。
岚图汽车是东风汽车旗下高端智慧电动汽车品牌,2023年累计销量超5万辆,同比增长160%。(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围绕存储芯片、化合物半导体等关键领域,武汉加紧闯关。TCL华星武汉基地上半年产量大幅增长,九峰山实验室吸引近武粤光电、驿天诺等30家半导体链条企业落户光谷,估值超百亿元。一条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芯片产业链在汉日益成熟。
根据今年1-6月武汉工业运行数据,该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进规企业工业产值分别同比增长12.7%、23.4%,产业集群含“新”量稳步提升。
前瞻培育未来“硬支撑”
当前,开放的场景资源和健康的创新生态,已化身新一轮产业变革和城市竞争的重要变量。
时不我待,武汉近期密集出招,加速人才、数据、资金、技术等要素支撑向场景、生态汇集,逆向激发产业上下游活力。
举例而言,为抢抓人工智能应用风口,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迭代升级,武汉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并在武汉市经信局设立场景办,主动牵线多款AI大模型落地本地工业场景,实现“双向奔赴”。
华工科技中央研究院中试基地,全流程柔性智能备料中心投入中试验证使用,相关AI技术突破了8大类50多种核心算法研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联合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紫东太初”大模型,华工激光在激光焊缝技术上实现了精度与速度的双重突破,焊缝识别效率相较传统技术提升50%;智化科技自研算法模型,能高效设计化学合成路线,设计效率较人力提升10倍,已与包括本地产业龙头在内的100余家药企建立合作……
近期发布的《全球开源生态洞察报告(2024年)》显示,全球开源软件项目总规模已突破4亿个,正全面赋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瞄准这一广阔赛道,武汉大力推进开源体系建设。
而作为全国软件名城,武汉软件业务收入已突破3000亿元,全球第二大开源代码托管平台GitLab、国内最大的操作系统社区deepin社区、行业风向标鸿蒙生态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先后在汉落子运营,持续为武汉产业发展“赋能赋魂”。
今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
不到半年,武汉印发《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为六大方向划出13个细分赛道,涵盖未来显示、人形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未来新材料、新型储能、深地深海深空、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领域。
“每年安排40亿元产业资金,面向全球招聘未来产业合伙人。”在近日举办的武汉市创新发展未来产业新闻发布会上,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更是发出真诚邀约。
据悉,该局还将加快推进未来产业研究院组建,开展项目遴选,构建产业投资矩阵图,为城市发展厚积产业潜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见习记者 冯袁玥 实习生 刘芳余)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