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何虚|登好汉坡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8-08 09:11:07

作者:何虚

图片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图片

庐山好汉坡因伟人毛泽东一句诗词“不到长城非好汉”而出名。好汉坡比较知名的地方有三个:庐山好汉坡,长城好汉坡,武夷山好汉坡。好汉坡有一副对联::上得此坡真好汉,庐山为你做裁判!自庐山脚下九莲公路连着通往牯岭街的——莲牯路。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莲牯路是人们上庐山的主要山道,隨着社会的变迁,交通事业的发展,登山公路的修建,不仅“九莲公路”的路名被人们遗忘,莲牯路的名字也被人忘记。

图片

倒是莲牯路中段那一段叫好汉坡的山道,却时时被人提起,“好汉坡”这名称带点刺激性,又具有诱惑力,时间一长,人人便忘了莲牯路正名,只叫好汉坡,从山北步行登山的人,都走好汉坡。

图片

伴随庐山别墅群的兴建,19世纪末,当时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李德立牧师,经实地勘测决定开辟莲牯路这一条新的登山大道,1895年动工修筑,次年完成。它从山下莲花洞,经竹林巢,好汉坡,月弓堑,小天池通往牯岭街,山道全长9公里,道宽丈余,比起已有的几条登山古道来,新修的莲祜路显得宽敞易行得多。旧时九江到南昌的古驿道从莲花洞前经过,那些上庐山别墅渡假的洋人与中国达官显贵,都是经过这条驿道,然后让轿工抬着上下山的。这条道路成为人们上山度假,避暑,游玩的主要通道。

图片

一说庐山好汉坡的名称与其地理位置和攀登难度有关,好汉坡位于庐山北麓,是上庐山的主要山道——莲牯路的中段,全程3华里,共有1200级台阶,是莲牯山道中最险峻的一段,因其地势徒峭,攀登艰难,人称“鸟道天梯”,能登上者称为好汉,故名此坡为好汉坡。

近百年来,好汉坡上走过了近代史上的许多风云人物,领导南昌起义的周恩来,朱德,叶挺就是从这里上山,在庐山商讨起义大计的,刘少奇从这里登山在庐山养病。蒋介石从1928年上庐山起,除了抗日战争时期外,年年都上庐山,国民党要员也蜂拥而至,庐山成了国民政府的夏都。他们上下山都走好汉坡,是由轿夫抬上去的,于右任老先生曾写诗感叹轿夫的艰辛:《闻庐山與夫叹息声》——上山不易下山难,劳苦舆夫莫怨天;如问人间最廉者,一升汗值几文钱!美国马歇尔将军在庐山调解国共矛盾,多次上庐山走的也是好汉坡。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带着学生,从这里登山考察,在龙首岩发现了第四世纪冰川的化石。

当时,在这里小路上的轿夫有几百人,可见游客的兴旺,直到解放后五十年代初,修建了北山公路,后来的南山公路,这条小路就冷落了,除了附近的山民,少数登山爱好者,很少有人光顾好汉坡了。

莲花洞位于莲花峰、锦绣峰、圭壁峰下,传说三峰之下有洞高丈余,洞门藤萝交荫,洞内泉水潺潺,可是历代旅行家在这三座峰下搜遍,也没有发现古书上记载的这个洞,只留下莲花洞的洞名。

图片

2020年,我与有泉友结伴从莲花洞登山,只见峰回路转,一步一景,山道时陡时缓,台阶大石块都是古匠人利用山中石头凿成的,大小厚薄不一,凹凸不平,自然天成,对驴友锻炼平衡感很好,经过好汉坡0公里铭牌,民国警察署休息室,行至数里,来到竹林巢,这里四周翠竹如云如雾,有一座凉亭叫滴翠亭。对面一间石屋墙有一位名人写的《登好汉坡赋》,这里可远眺东林大峡谷。

年后三月的九江,降了一场大雪,大约一个星期后,城里的雪化了,我俩个驴友心想,庐山的雪也该化了吧,这不!到了竹林巢也未见雪,我们正常攀登,走走歇歇,喝点水,吃点东西,放下一切压力,投入到庐山山林的环抱。

哪知刚一出竹林巢,就见道上的积雪有二十公分,一长溜笔陡的不规则石阶,呈现眼帘,我们拿出防滑链,用上登山杖。慢慢往上爬,咬紧牙,踩稳脚,一侧是深深的山沟,我有点恐高,便向靠山的另一侧前行,象登天梯一样,脚下非常滑,一步步都非常艰难而小心。这一段上来后,出了一身汗,红色的好汉亭就在身边,我在好汉坡石旁照了一张相,顿觉,自己也成了登山队伍里一名好汉子了!

图片

其实这只是好汉坡的一半,另一半雪地台阶在等着我来攀登,休息片刻喝口水,背上包,继续向好汉坡第二段进军!只见一位男驴友,很胖爬得很辛苦,可能是久未锻炼,他走走停停,我们叫他放弃,下次再来,可他根本不听,他本是陪高考的女儿来爬山减压的,想给女儿作个榜样,看他那咬牙登山的样子,真是使出了洪荒之力啊!

这一段挺上来了,终于豁然开朗看到了剪刀峡谷。

完成了好汉坡全过程。能一口气爬完这1200级石阶,且是踩着深深积雪的,真是可以称为汉子的!我们的队伍里,也有妇女和孩子登上来的,他们更是好汉加英雄!

据《庐山续志》记载,庐山的气候,以好汉坡为分界线:好汉坡以上,冬雪深迷途,夏日凉气森森;好汉坡以下,冬日雪降即融,夏日汗流浃背……过了好汉坡,经月弓堑,半山亭,视野突然开阔,牯岭街市在望,山下平原百里,阡陌纵横,江湖万顷,水天一色。

图片

一路经月弓堑,不觉来到半山亭,该亭始建于明代成化十八年,丁继仁修建,至民国时期青芝老人,林森又重修建二次,亭子虽然不大,但却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它的四周环境清幽,有着浓郁的自然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图片

过小天池和庐山山门检查口,来到了望江亭景区入口,好汉坡至此结束。望江亭景区山门横披:河山不二,上联是长江入海方无限,下联是庐岳撑天始有峰。抗战纪念碑造型如一支宝剑出鞘。重修的大石碑门,有国民党抗日陆军第九十九军梁汉明军长手书楹联,前侧横披是浩气长存,上联靈帰庐嶽,下联是氣壮天地。后侧楹联横披:捍国卫民,上联:天地正气,下联:星汉照人。

图片

望江亭始建于唐代,至今有千年功史,造于剪刀峡上,险峻突兀,亭顶形如伞,底端似台,潇洒英姿,幽雅壮观,望汇亭外绝壁上,竖有铁槛,凭槛下视,剪刀峡壑谷中腾云雾涌,变在万千。抗战胜利后改名“烈灵台”,是中华民国九十九军抗战将士阵亡纪念碑的配套建筑,是放置遗像供人吊唁的台座,收留亡灵的台子,文化大革命被破坏,八十年代重修后,政府恢复为望江亭。

下山在积雪的好汉坡上行走,的确不易,既要防脚打滑,还要顾上身平衡,一边靠山,一边是深沟,一旦跌倒,不堪设想,我像蚂蚊一样,一点点挪动双腿,一点都不敢大意,遇见一小男孩,也是跌跌撞撞在沟边下行,我想这小男孩一点都没想到风险隐患,一旦失脚就没人了,他大人不知去向,我急忙把他拉向靠山一边,万一滑倒,也无大碍!我俩就这样慢慢惦起脚尖,艰难地下行到好汉亭!这段如红军爬雪山的艰难旅途,让我终生难忘!

责任编辑:宛灿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