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通讯员 杨柳
近日,“悠然江畔,耕耘生态希望”武汉大学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实践队深入湖北省武汉市、宜昌市、十堰市,调研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次调研由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在校硕士生、本科生自主策划、自主申报,实践队深入长江流域多个关键生态修复项目,以青春之名,共绘长江生态新篇章。
在武汉市西北湖畔,实践队成员亲眼见证了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通过净水药剂的精准投放,湖中藻类得到有效控制,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水生植物的广泛种植不仅美化了环境,还通过吸收营养盐净化了水质。实践队发现,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硬质水泥挡墙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实践队建议采用创新的“绿化混凝土”技术,既保持堤岸稳固,又促进植被生长,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步入洪山江滩,实践队员发现,防洪墙不仅守护着城市的安全,还通过巧妙的景观设计,让市民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进行休闲健身活动。漫步在荻海栈桥景观长廊上,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生态工程对于提升市民幸福感的重要作用。缓坡式生态堤防、植被缓冲带等设计,在青山江滩,实践队了解了海绵城市设施在防洪排涝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面对“长江2024第1、2号洪水”的考验时,青山江滩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水位,保障了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宜昌市高铁新城项目现场,实践队成员们详细了解中国一冶的环保理念和技术创新。为了解决城市内涝和初期雨水污染问题,该项目大量采用透水铺装和植草沟等绿色建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施工团队还将磷石膏废料转化为道路建设材料,实现了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还采访了项目总工李文祥学长,详细了解了这些环保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成效。
在武汉市长江支流府澴河畔,实践队深入调研了综合整治工程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疏挖河道、新建堤防及闸站、疏通桥梁卡口等工程措施,府澴河的防洪排涝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项目还融入了生态补水、生态堤防建设等环保理念,不仅优化了区域防洪格局,还极大改善了水环境和生态景观。
在丹江口水库浪河口段,实践队见证了科技在治理蓝藻水华中的重要作用。十堰市生态环境局丹江口分局采取了“拦、捞、沉、抑、管”的综合防控策略,通过蓝藻导流与拦截、抑藻生态浮床等措施,有效控制了藻类生长。同时,沿河布设的水下检测传感器和拦藻网等智慧化设备,为蓝藻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次实践调研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技术细节,还激发了他们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废物不再是负担,而是转化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实践队学生负责人曹晓函感叹,此次实践活动让我看到了绿色建材与环保理念的完美融合,也让我发现了未来城市建设的另一种可能。“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未来我将致力于探索更多绿色、高效的生态修复方案,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我们,共同守护这片绿水青山,让长江的明天更加美好。”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