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 健康是民生之要。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健康十堰建设,健全多层次医疗体系,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重要任务。市卫生健康委作为全市医疗卫生工作的主管部门,肩负着保障市民健康、推动医疗体系发展的重任。目前,我市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床位使用情况如何?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
十堰医疗资源配置总体情况
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坚持民生导向,聚焦床位建设扩面和资源优化配置,推行改善就医体验十项措施,持续办好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全市现有三级甲等医院6家,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9家、乡镇卫生院113家;2023年底全市医疗床位数达38500张,千人口床位数12.16张,位居全省第一,每千人注册护士数4.77人,位居全省第3;医疗资源辐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6个地市47个县市区3000多万人,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处于周边领先地位。
主持人: 目前我市在床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潘云峰:多年以来,市卫生健康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紧紧围绕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任务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全面提升医疗服务综合实力,着力完善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具体采取四项措施:
一是保持公立医院床位的优势地位,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始终保持在33000张以上,占全市总床位数的90%以上,其中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占60%;城区有6所三甲医院,每个县都有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每个乡镇都建有公立的乡镇卫生院,每个村都建有村卫生室,保障了卫生资源公平可及性。
二是保证重症床位的优先增长,2020年以来,全市公立医院加大了投入,重症ICU床位由430张增至630张,增长率46%,相应设备和人员同步增长,稳步提升全市急诊急救和重症病人救治能力。
三是保证群众就医需求床位,积极适应疾病谱的变化,从2021年开始,全市新设置肿瘤病区8个,其中有6个布局在县里,新增床位230张;全市血透单位从15家增加到23家,床位由343张增加到625张,比如郧西上津、竹山宝丰、房县军店、丹江口市六里坪、茅箭区富康小区、张湾区阳光栖谷小区,均可实现让群众在家门口透析。同时,考虑出生人口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减少产科病床,转岗产科医护,及时增加老年病、医疗美容床位和配套医护人员。
四是保持一定数量的可转换床位,坚持平战结合,全市备用床位2300张,一旦传染性疾病集中爆发,随时启用备用病床。
主持人: 医疗床位需求是一个较大体系,请从地域分布、科室设置和年龄层次等方面分析下目前我市医疗床位供需状况。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严彬:病床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
我市医院的病床数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从地域分布看,茅箭区大医院最多,病床达到9100张,张湾区、郧阳区紧随其后,均达到了5000张,其他县市区都达到了4000张左右。
第二是从每千人拥有病床数看,全市达到12.16张,居全省市州第一位,其中茅箭区达到19.27张,其他各县市区均达到10至12张左右。
第三是从病床使用率看,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病床使用率均保持在80%以上,其中市级龙头医院——太和医院、人民医院保持在99%以上,县级龙头医院,如丹江人民医院、郧阳区人民医院保持在95%以上。综上,我市医院床位数与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各县市区之间,一、二、三级医院之间大体比较均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龙头医院床位一直偏紧,太和医院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达到100%以上,县级的龙头医院多数处于90%以上;二是热门科室床位紧张,比如肿瘤、老年病、呼吸、心血管疾病,但是有的科室床位比较空;三是有季节因素和择期手术的特点,冬春季儿科、呼吸科病床需求大,寒暑假期间,孩子择期手术增多,普外科、眼科的需求增大;四是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人口政策的变化也带了新的挑战,这给病床配置带来了新的要求,市卫生健康委会采取积极主动措施加以适应,以匹配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十堰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针对城区医疗床位缺口现状,许多医院也在积极地探索,来看国药东风花果医院如何解决床位缺口。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失群、失康、失智的老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每年前往国药东风花果医院就诊的老年人年均5万余人次。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医养的需求,医院规划扩大病区,2021年由国药集团投资建设的医养综合楼正式投入使用。
国药东风花果医院康养中心主任徐莹介绍,医院从2016年就建立了老年病专科,2021年又进行了整体扩建,把原来老年病科增加到三个老年病区和一个康养中心,由最初的20张床位增至300多张。
今年88岁的老人宫庆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综合老年病症,自去年3月份她来到国药东风花果医院康养中心后,该中心工作人员结合其身体情况和医护需求,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目前宫庆新老人的身体得到很大改善。宫庆新说,以前看病都要排队,现在医院提供一条龙服务,有病马上看。
据介绍,目前老年病区共入住老人263人,床位使用率71%左右,有效缓解了床位紧张问题。
主持人:国药东风花果医院老年病区是在2021年扩建的,扩建之前是什么现状?
国药东风花果医院院长李鹏:国药东风花果医院是十堰市区一家功能齐全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老年病区始建于2016年,当时只有20张病床,近年来在十堰市卫健委、民政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医院新建了独立的医养综合楼,医养结合床位达到371张,包含三个老年病科和一个康养中心,也是张湾区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单位。 “以养带医、以医融养”是国药东风花果医院老年病区的发展模式,通过医养深度融合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治疗期的住院、康复期的护理、稳定期的生活照料以及安宁疗护等一体化的服务,目前,医院也通过了湖北省首家全国老年友善医院评审。
主持人:现在人口老龄化已经是社会趋势,老年人患者也是一个庞大群体,在老年人病床需求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卫生健康委人口发展科负责人余洪莉:目前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9.03%,预计到“十四五”末,这个比例将达到25%左右,届时我市将从轻度老龄化社会阶段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因此老年人的“医”和“养”问题以及医养结合床位问题将成为老年人和老龄化社会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在满足床位需求方面,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老年医疗服务,积极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我市二级以上综合性公立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96%,远超全省90%的平均水平,全市有168家医疗机构创建为省级老年人友善医疗机构。
二是有效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有效缓解老年人的就医困难,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签约服务达到145对,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签约服务730对。
三是合理利用基层医疗资源,增加了社区和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市卫健委联合11家单位出台了《十堰市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行动方案》,支持部分社区的养老机构通过家庭病床、上门巡诊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方式,为居家失能、慢性病、残疾和高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医疗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部分老人的就医困难。
7月15日上午7点半,市太和医院门诊大厅内人头攒动,挂号交费、门诊取药窗口已排起了长队。采血中心及各个科室的候诊区、分诊区都坐满了人,现场还有不少患者正在排队等候。在市人民医院,这里同样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据两家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堰丰富的医疗资源,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患者前来就诊。
一位来自陕西白河县患者说,十堰医疗水平比较高,他希望在这里能得到更好地治疗。但与此同时,由于门诊接诊量大,医院部分科室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及时住院,只能采取加床位的办法进行缓解。
主持人:为解决患者的住院需求,市太和医院也采取了增加床位、扩充科室等措施,但一些科室床位紧张的现状还是没有解决,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市太和医院医务处主任夏云金:一是疾病谱变化与医院病床容量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就医需求增加,超过医院的扩充速度。二是医务人员引进、培养与成长问题,建设一个科室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医护人员,比如医生的配置需要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不同级别,并有数量配比,以满足日常查房、救治及值班要求,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三是医院的运营效率也会影响床位使用,医院需要不断优化诊疗和管理流程,提升医疗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来解决,让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快康复、早出院。
主持人:全市医疗床位供求关系近几年呈现出什么变化?
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和药政科负责人郭公孙:近几年,全市医疗床位需求,总体平稳,但也发生了四个显著变化:
一是随着医学的进步,少数病种急剧增长,如血液透析病人和肿瘤病人,目前全市在管血透病人已经达到2100人,比8年前增长了10倍,2023年肿瘤病人住院是7万人次,比三年前净增1万人次。
二是因季节性变化带来的床位需求,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小儿支气管炎为主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一个月之内,比平时住院量翻了一倍,由平均住院1300人,最高增长到2600人,比儿科病床净增了400人。
三是由于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生活比较紧张,造成的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也非常明显,与三年前相比,现在经常要住精神病院的人净增了6000人。
四是由于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造成了新生儿和产科大幅度减少,老年病相关的医学科目大幅度增加。
主持人:根据这个情况,市卫健委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优化?
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和药政科负责人郭公孙:
第一是增加急需床位,血透、精神、肿瘤一共增加了2000张病床,占二级医院以上公立医院的10%,产科减少20个单位,减少200张病床,优化到其他科室。另外,增加病床弹性,让床位“活”起来,人民医院采取了“共享病床”的方式,一张床放到相邻科室,等到相关科室腾出来再给转回去。
第二是门诊和住院互换,当住院资源紧张时,尽量在门诊治疗,适合门诊的住院病人,也可以用日间门诊治疗,减少住院费用,腾出病房,通过这些方法,让床位有弹性、有活力,保证老百姓到医院住得上院,治得好病。
第三是要引导患者合理分流,要让床位与患者互动,所有的二、三级医院都参加国家、省绩效考核,将收治疑难病人指数、病床周转率、病床使用率都纳入考核指标,促使医院主动转变,主动收大病,主动把小病转向基层,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急危重症病人。
主持人:市太和医院每天不仅有本市级的患者,还有外地患者来就诊,在满足患者对床位需求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太和医院院长唐以军:医院在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方面,特别是对有就医需求的危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出台四方面举措落实:
一是强化保障,首先满足床位需求,太和医院编制床位是3198张,医院通过加床,对病房进行改造的情况下,实际可以开放床位为4300张,在各个病区,预留一、二张空床,满足危重症患者,特别是急诊患者的住院需求;强化管理,加强日间诊疗工作,通过日间手术、日间化疗,让病人在门诊完成治疗。
二是推行一张床模式,在病人多的科室,一床难求时,合理调配一些空闲科室的床位,这种模式已经在神经疾病诊疗中心推行。
三是注重强化效率,通过技术的创新,引入机器人手术、微创手术、介入手术等,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提高了诊治效率,患者在医院诊治的患者更多,无形中间接提供了床位供给量,现在平均住院日下降到0.5天以上。
四是强化分流,在入院时进行综合把控,及时收治危重病人、疑难病人,对于基层病种需求,部分在门诊解决,确需住院的患者,也引流或分流到基层医院,落实分级诊疗。
主持人: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方面,市卫健委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严彬:几年来,市卫健委主要做了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城区构建了四大医疗集团,与33家社区医院建立了紧密型医疗合作关系,在县域,以县医院和中医院为龙头,全面建立了紧密型医共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二是促进医联体医疗同质化,在县域全面建设了影像、心电、检验三大中心,上对接市级医院或者省医院,实现远程会诊,对下对接乡镇卫生院和基层机构,实现基层检查,上级医院诊断。同时,二、三级医院专家下沉基层已经成为日常化,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是强力推进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构建全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网络,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中医院都全面开启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建设,52家乡镇卫生院通过了胸痛、卒中一体化认证,为35家卫生院配备CT,有效提升基层对大病的识别、干预和转诊。这些成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90%的居民选择县域内就医,95%以上的居民选择市域内就医,每年吸引外地患者达到200万人次以上,医疗卫生行业正不断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主持人:市太和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工作是怎么开展的?
市太和医院院长唐以军:从2017年以来,市太和医院先后和城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协议,把太和的管理理念,向下输出,下沉专家,上门指导,对社区紧密型医联体单位的人才进行培训、培养,实行远程诊疗工作,比如远程心电、远程影像等;落实双向转诊,医疗资源下沉,对病人实现分级诊疗,也将专家号源下放至对口协作社区,开设知名专家工作室、灵活门诊等,在落实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医院正做深做实相关工作,希望最终能做出成效。
主持人:下一步,市卫健委在优化医疗资源,科学配置床位方面有哪些工作措施?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潘云峰: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重点从三方面抓好医院床位相关的科学配置工作:
一是在控制总量上,根据全市人口变化实际,今后几年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要保持相对稳定,全市不再新建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现有公立医院床位原则上不新增,合理设置科室和病区数量;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准入门槛,不再审批一级专科医院。
二是在结构调整上,要根据疾病谱变化,继续增加精神病、心血管疾病、重症等床位;根据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优先增加老年人入住院相关床位,比如康复、痛疼、癌症、血透、临终关怀和医养结合等床位,其中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原来过剩的病床,可以用来发展此类专科;根据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有序减少产科和新生儿科床位,县级产科、新生儿科床位可以集中到一家医院,保证足够的就诊量,切实保证母婴安全;适当增加医疗美容、口腔和中医养生等床位。
三是继续发挥医联体、医共体的作用,通过专家下沉、人才培训、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让居民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加强不同级别间医院互相协同发展,让小病回归社区,大病才进二、三级医院,卫生健康部门将尽最大努力,为全市人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是构建民生健康福祉的基础。相信随着医疗床位的扩容实施,健康十堰建设不断加快,一定能够给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