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星火燎原,秭归的革命老区故事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8-05 08:44:35

群山巍峨,云雾缭绕,地处大巴山余脉的巴东、兴山、秭归三县,是一个拥有光辉历史的革命老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创建巴兴归革命根据地,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写下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也照亮新时代峡江大地的奋斗之路。今天,带大家回顾“巴兴归”革命历史,赓续传承红色基因。


图片


图片

“巴兴归”创立:革命火种生生不息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召开后,中共兴山特支决定对境内抗捐抗税的“神兵”武装进行思想改造,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形成“不贪财爱宝、不私设佛堂、不调戏妇女、不贪生怕死”四条规矩,成立党领导的“兴山县人民自卫局”,将这支“合众以自救,假神以自励”的民间武装变成了信仰坚定的红色力量。


此时,由于国民党反动当局残酷镇压,巴东党组织处境日益艰难,革命形势较好的兴山吸引了周边革命力量的聚集。1928年9月下旬,中共鄂西特委在宜昌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以“反动势力较弱,群众基础较好”的兴山为据点,开辟巴兴归地区革命根据地。


图片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略图


同年11月,中共巴兴归县委员会成立,机关设在兴山县城“云集祥”中药店,张华甫任书记,刘子和任组织委员。县委组建了共青团巴兴归县委会、巴兴归农民协会和巴兴归妇女协会,在响滩“均益商店”设立地下联络站,在香溪镇“利安客栈”设立地下交通站。


巴兴归县委成立后,迅速组织农民暴动。惊恐不安的国民党湖北省政府成立“清乡督办公署”,到处印发张贴《告鄂西神兵、佛兵及大道会书》,离间群众与共产党关系。1929年10月1日,反动派夜袭人民自卫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屠杀和关押,张华甫遭叛徒出卖被捕遇害,当年11月底,中共巴兴归县委被彻底破坏。


疾风骤雨里即将熄灭的星星之火,于同年12月再次点燃。经中共鄂西特委同意,恢复中共巴兴归县委,廖景坤任县委书记,巴兴归革命斗争的中心由兴山转移到巴东甘家坪,并将三县“神兵”联合整编,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西游击大队。


1930年春,巴兴归县人民革命委员会(后称县苏维埃政府)在甘家坪龙潭寺成立,选举宋宏墀为委员会主席。至此,根据地诞生了完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工农群众谋利益、为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人民军队,而且有了统一的党政军领导机构,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图片

“巴兴归”战斗:热血浇灌铸就丰碑


面对反动势力“围剿”,在刚恢复的中共巴兴归县委领导下,鄂西游击大队三次攻克兴山县城,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十九师,属贺龙任军长的湘鄂边红四军编制序列。刘子泉任师长,黄大鹏任政治委员,潘兆麟任政治部主任。


图片

▲贺龙 图片来源:宜昌史志馆


连续反“围剿”战斗,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但也使得根据地遭到破坏。1930年12月,巴兴归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红四十九师师部转移到更加偏僻安全的巴东小龙,胡荣本任县委书记,高云锦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根据地后期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1931年4月上旬,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来到巴兴归,将红四十九师改编为红三军教导第二师。红三军离开后,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清剿”,教导第二师主力撤离根据地,进入九道梁打游击。当年6月,部队进入房县县城整训,改编为红三军第四游击大队。


1931年12月,中共巴兴归县委在巴东牛峒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次年春在巴东的甘家坪、牛峒,兴山的红花、三堆河、庙垭、龙门河、木鱼坪等地(现均属神农架林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制定了巴兴归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基本政策原则、基本方法步骤。


图片

▲土地革命时期宜昌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图片来源:宜昌史志馆


随着巴兴归红军主力东下洪湖,失去主力依托后的根据地人民在巴兴归县委领导下,不怕流血牺牲,留下了悲壮万仙洞、游击九道梁、房县城整训、二淌垭激战、开辟红花苏区等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直到1933年2月,巴兴归革命根据地全部丧失。


图片

“巴兴归”启示: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红旗不倒,星火不熄。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巴兴归革命根据地不屈不挠地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极大地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培养了大批坚定的红军政治和军事干部,有力策应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设,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才能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近年来,宜昌市持续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经过对“巴兴归”革命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传承,2023年10月25日,巴兴归革命烈士纪念馆在兴山县高桥乡开馆,形成了以纪念馆为中心,集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国防教育等多主题于一体的巴兴归精品红色教育旅游路线。


图片

▲巴兴归革命烈士纪念馆


作为宜昌老区精神教育基地、宜昌市直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巴兴归革命烈士纪念馆分为3个红色展厅和1间红色讲堂,通过“东方欲晓、英雄赞歌、抗日救亡、八方乐奏”4大主题,全面展示了巴兴归根据地的发展历程,成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的鲜活教材,让参观者切实增进对革命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图片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从“巴兴归”的革命历史,清晰地听见了红色文化时代回响。宜昌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护,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才能更加清晰地标记出红色精神坐标,激励今天的宜昌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勇毅向前,笃行不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创造新的荣光。


来源:白龙岗纪事

文字资料及图片由兴山县档案馆提供

责任编辑:文婵婵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