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盛夏的一个傍晚,汽车行驶在开往武穴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途中。
车窗外,青山环绕,层林叠翠,偶有三五燕子鸣唱飞过。几个转弯后,地势开阔起来,一座形似漏斗状的山体映入眼帘。同事说,这就是修复后的废弃矿山。我眼前一亮,我不由地想起李白的诗句“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昔日坑洞遍地、扬尘漫天的采石场现如今草木葱茏,各类植物拔节生长,竞相展示着夏日特有的生命力量。然而,曾几何时,武穴因丰富的矿山资源,部分山体被盲目开采,过度索取,留下了累累伤痕,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武穴市积极探索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大力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出台《武穴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办法(暂行)》,按照“整合资源、以用定治”原则,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机制,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有机结合,着力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做足“绣花功”,废弃矿山华丽蝶变
站在余川镇余冲村建筑用花岗石矿采石场中间,已看不到一丝破败的迹象,目之所及,皆是蓬勃的自然气息。
(余冲矿修复前、后对比照)
“那一张张‘绿网’,你知道是怎么挂上去的吗?”同事指着山上一大片绿,笑着问。
我摇摇头,走上前去。只见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沿着坡面顺势铺下,并牢牢固定压于岩面上,葛藤等多种攀爬植物破网而出,拾级而上,争抢着阳光的滋养。
(“生态长袋+主动防护网”治理工艺)
“这是我公司新创的一种治理工艺,即使超过70º的高陡边坡,也能铺上一片绿。”同行的奉主任自豪地说。他是武穴市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施工方的技术主管,实践经验丰富。他告诉我,项目治理根据边坡特性,采取不同的治理工艺。坡度为0-45°的边坡,采用“客土喷播”工艺;坡度为45-70°的边坡,采用“植被混凝土喷播”工艺;坡度达70°以上的边坡,采用“生态长袋+主动防护网”工艺。修复之前,要做好危岩整治和坡面清理,通过削方减载,修正坡面形状,清除松动岩石,尤其是对坡面危岩体和倒悬体范围进行细致清理,防止后续地质灾害发生。然后锚杆成孔,下注浆管至孔底注浆;再底网铺设,利用铆钉使其与岩面贴合,特别是反坡面的底网锚钉加密布置,严控底网与岩面的贴合度,从而保证后续袋体与岩面贴合。最后安装生态长袋+主动防护网外网,点播草籽,这才算是完成了整个工序。如此复杂、繁琐但很精湛的治理工艺,非工匠精神难以做到。我不禁对奉主任竖起大拇指。
沿着山坡,可见一条弯弯长长的排水渠,中间建有蓄水池。每逢雨季,山泉便顺着沟渠直流而下,奔入池中,潺潺水声让天地间多了一份韵律美。
“我们对每个重建的废弃矿山修建了排水系统,一方面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又为后期复绿浇灌和保养水源作准备。”奉主任解释道。
武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股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引入中国能建集团,武穴市正式启动了黄冈市首个矿山生态修复PPP项目,全市已完成27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积达2842.99亩,其中有13座矿山进入运维期。
用好“科技眼”,矿山实现监测预警
驱车转至余川龙家大湾矿区,修复后的矿山明显被绿色覆盖,新种的树木在夕阳的余辉里摇曳生姿。
“前段时间连续十多天的降雨,导致这里产生滑坡危险,我们通过北斗监测系统捕捉到边坡微小的滑移迹象,同时系统平台也自动发送了预警信息。我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封锁现场避免财产损失。”武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说,通过现场的一系列智能化监测手段,可以及时掌握矿山修复点的植被生长情况和防范地质灾害风险。
为提升矿山生态修复监管和地质灾害防范预警能力,武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方,在各复绿矿山设置固定监测点,安装监测仪器,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矿山治理监管系统。天上,引入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监测区进行大范围、高空间分辨率的形变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空中,无人机巡查,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实现在矿山生态修复区域中定期快速巡查和影像获取,弥补人类“肉眼”和“铁脚板”的生物局限,更大范围、更高频、更具针对性地进行高空“观察”;地下,结合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北斗/GNSS)技术,实现对矿山边坡表面水平及垂直变形的实时监测,通过该系统提供的高精度位移数据,及时预警边坡的异常变形,确保施工和运维安全。
“安装监测系统可全面了解项目实施前、实施过程和实施后的情况,确保项目达到生态修复目标和效果。”工程实施方负责人说。
谋实“双赢篇”,生态经济同步发展
山路十八弯,弯弯都亮眼。汽车直驱第三站——花桥镇新星碎石厂建筑用花岗石矿。
(新星矿底盘复垦后栽种大叶女贞和法国梧桐等绿化树木)
还没到目的地,就远远地看到前方有一处新复垦的林地,绿树成片,一排排,一行行,与脚下的红色旅游路相映成景。同事告诉我,这是政府投资的绿化项目,变工矿废弃地为青山绿地,生态经济两不误。
(新星矿修复前、后现场照)
停下车,只见一块展示板醒目地矗立着,我径直走上前。该矿区于2022年11月开始实施,治理面积约207亩,总体治理方案为“危岩整治+坡面清理+坡面绿化+底盘平整+土地复垦”。为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促进耕地保护和乡村振兴建设,该矿山底盘79.2亩纳入了武穴市2023年第2批增减挂钩项目,复垦耕地15.9亩、林地63.3亩。
举目四望,青山相连,绿水相依,红色旅游路犹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山水之间,与田野、村庄、夕阳串起一路风景,美不胜收。这是武穴市仙人湖景区、油菜花海、特色农庄等网红打卡地必经路,一年四季有南来北往的游客到此寻乐。近年来,武穴市把生态修复与文旅发展有效结合,通过提升道路景观风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访。因该矿的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仙人坝水库下游,紧靠红色旅游路,且复绿矿山底盘面积大,非常适合成片种树。武穴因地制宜,将种树和通路有机结合,把此处打造成景,既带动了文旅经济,又兼顾了生态效益。三五年后,这里将绿影扶疏,青姿相照,幽美极尽。
“我们坚持让每一寸土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助力市域高质量发展。”武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看不尽青山对出,赏不完好山好水。武穴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一体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增绿于山,福“绿”于民,奋力描绘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画卷。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饶贵英 李胜敏 )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