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7月24日,2024年全省耕地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咸安区举行,咸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作为全省唯一县(市、区)局在会上作典型发言,交流“山上换山下”试点工作经验。
何为“山上换山下”?咸安区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良田好土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上山上坡,以“耕地下山,林地上山”为路径,以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和“占补平衡”项目为抓手,从而实现“耕地后备资源有效增加、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功能稳步提升”战略目标,为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提供空间保障。
咸安区双溪桥镇毛祠村通过“山上换山下”,成功整合出4726亩连片耕地,实现 “碎片”变“连片”,顺利引入种粮大户,实现规模种植。
为何开展“山上换山下”试点?
林耕空间迫切需要调整优化
咸安区位于平原与江南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形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西北部地势平坦,东南部是幕阜山脉所在地。
为此,咸安区规划在西北部平原区域打造集粮食种植、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在东南部的大幕乡、马桥镇、桂花镇等地,则推动连片林木种植,助力打造“中国桂花城”“楠竹之乡”。
然而,咸安区坡度在15度以下的林地面积约36.34万亩,多分布在西北部平坦区域,且与耕地、建设空间交织,耕地图斑破碎化严重,适机化水平低。东南部森林空间内夹杂的25度以上耕地4245亩,对自然生态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构成不利影响,阻碍林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咸安区林耕空间错配现象显著,加剧了耕地‘非粮化’趋势,给耕地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制约了林地高质量发展,阻碍了全区生态文明新格局建设,林耕空间调整优化尤为迫切。”咸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宋任东说,开展“山上换山下”试点,有利于推动咸安区特色农业发展。
对于“山上换山下”,群众也有期盼。如该区双溪桥镇毛祠村,林耕交错,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市场主体对成片耕地需求意愿强,随之土地租金提高,村民复耕积极性高;再如汀泗桥镇星星村,部分土地“二调”为耕地,现状为林地,因坡度陡峭、林耕交错,难以稳定耕作,村民保留林地意愿强烈。
如何开展“山上换山下”试点?
变碎片为连片 变低效为高质
咸安区以毛祠村和星星村为“山上换山下”试点先行区,以点扩面,全面铺开,现已形成以毛祠村为点在双溪桥镇铺开,以双溪桥镇为点在全区铺开的工作局面。
——变碎片为连片。毛祠村通过置换连片耕地中的林地,成功整合出4726亩连片耕地,实现“碎片”变“连片”,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良田。星星村通过置换林地间细碎耕地,形成10万亩连片竹海,推动楠竹产业更加集聚化、规模化。
——变低效为高质。针对传统耕作模式收益低、耕转林成荒、林地效益不高、资源又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双溪桥镇毛祠、李沛、杨堡、郑良等村,汀泗桥镇马鞍、聂家、彭碑、长寿等村全面实施“山上换山下”工作,不仅增加耕地保有量,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还促进了林业规模化发展,实现林地空间高质量保护。
与此同时,咸安区按照“严守底线红线,促进林耕连片,保证林耕指标,衔接产业发展”的思路,多部门协同,提出置换方案,共同探索林耕优化路径。
该区编制《农业空间布局规划》《耕地林地布局优化和整治提升试点方案》,整合部门数据,统一底图底数。通过耕地林地等额置换,规范作业流程,建立数据库,生成置换指标,确保整个过程中数据、目标、路径和程序的清晰无误。建立林业、农业及自然资源部门会商机制,共同推动“山上换山下”工作的顺利实施。
该区还通过积极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解决“谁来种”问题;通过有序推进农业设施升级改造、建立健全运营管护机制、加强行业监管和宣传,解决“谁来管”问题;通过实行统一品种种植,采取统一的耕种、防治和收割方式,解决“种什么”问题,以此激发林耕效益新动能。
“山上换山下”试点效果如何?
林耕空间布局优化效益提升
以“山上换山下”试点村毛祠村为例,该村将优化后的耕地用于租赁,既为村民带来土地租金收益,又为他们提供务工就业的机会。目前,土地租金已达到每年200元/亩,村级服务费为每年40元/亩。2024年,预计将实现租金收入80万元,村级服务费16万元。同时,企业的生产活动将带动100余户农户务工,预计增加务工收入150万元。
“稳妥推进‘山上换山下’,建立林耕空间新格局。”宋任东介绍,“山上换山下”试点项目是林业与自然资源部门携手并进、共同认可、共享成果的重要民生工程,不仅有效解决林地质量参差不齐、被耕地分割等问题,为打造中国桂花城和楠竹之乡奠定坚实基础;又成功实现耕地适机化和连片种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该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据了解,咸安区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及保障机制,保障“山上换山下”试点工作的良性运行,巩固试点工作成果,确保林耕空间稳定、长久发挥土地效益。严格耕地保护考核机制,强化耕地保护监管机制,完善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对参与“山上换山下”项目并成功复耕的地块,按照每亩1200元标准给予奖励,鼓励各乡镇深挖耕地潜力。
宋任东表示,咸安区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及机制,保障全区稳妥有序推广“山上换山下”,实现西北部耕地连片、坡地成园,东南部连绵绿丘、花林竹海,为打造武汉都市圈“粮仓”“后花园”提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为全省“山上换山下”工作提供“咸安经验”。
(来源:香城都市报)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