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咸丰非遗|竹马哒哒说竞技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7-29 13:38:55

□ 胡昌勇

“上马!预备——出发!”4月19日,咸丰县一中体育场上,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为民正在给高二学生进行“竹马”训练。

“竹马”又叫“踩高脚”,传统名称“高脚马”,又名“骑竹马”,土家语为“吉么列”,原本是流行于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广东等少数民族地区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方式。

“那时候,没有水泥路,遇到雨天,出行不便,就制作‘竹马’,骑着去劳作、上学或者赶集……后来,除了雨天和过河出行的需要,‘骑竹马’进行角斗和竞速,也成了土家族、苗族先人的娱乐方式。”黄为民说。

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不丰富的年代,“骑竹马”角斗和竞速比赛给土家族、苗族的先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乐趣。随着时代的变迁,2003年,“骑竹马”成为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并根据其特点定名为“高脚竞速”。

制作“竹马”要用两根1米多长、成人手臂一半粗细的竹竿,在离地30厘米左右的枝丫上绑着踩脚的麻绳网兜(踏蹬),在竹竿最上端缠绕布条把手,竹竿底部也可以安装防滑的“蹄子”。

“骑竹马”角斗,又叫“骑竹马”撞架。比赛可以在草地、沙滩和平坝上进行。场地范围是一个直径为3米的圆圈。在规定的场地范围内,可用肩、肘和躯干的任一部位冲撞对手,也可以用竹马踏板以下的部分扫、踢、绊、拦对手的竹马脚,但不能用膝顶对方的裆部、头撞对手的胸部,不能用竹马身拐、打、撞对手任何部位。在角斗中,不管是被对手冲撞下马,或者是自己失去平衡下马出线,都判对手胜利。

“骑竹马”竞速就是比跑得快。可以两人比赛,也可以多人同时比赛。这种比赛,除了在平地上跑外,也可以比赛跑上坡、下坡,甚至进行越野赛跑,穿行山间崎岖小道,跨过溪沟、稻田。

“‘骑竹马’是‘顺拐跑’,初学很容易摔倒受伤,学员必须具备优良的身体素质和勇敢、坚毅的意志。”黄为民说。

“骑竹马”的技术动作分为握马、上马、走马、跑马。

“全体握马!”黄为民大声喊道。

听到口令,学生们双手分别放在“竹马”的上端,虎口紧贴把手,拇指和四指分开,环绕紧握“竹马”。

“记住,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双手都不可以和‘竹马’分离,否则很容易摔伤。”

“上马!”

学生们将“竹马”两竹竿分开到50厘米宽,固定左手竹竿,右脚踏在右手竹竿踏蹬上,右臂和肘用力顶,将胸打开,左脚蹬地一瞬间,迅速站上另一踏蹬,适时调整身体姿势,原地小碎步保持整个人的平衡。

“滴滴哒哒……”竹竿小碎步的声音不绝于耳。

“走马!身体重心前倾,千万不要松手!”

学生们身体前倾,迈开小步,出左脚,紧握竹竿的左手也跟着上前;出右脚,紧握竹竿的右手也跟着上前。同手同脚向前移动,整齐的队伍活像一列列带着连杆轮毂的火车慢慢驶出站。

“跑马!200米。”慢走3分钟后,黄为民一声令下。

“滴滴哒哒、滴滴哒哒……”清脆响亮的声音伴随着一股股快速移动的气流,学生个个像骑着高头大马的骑兵一样飞奔起来,风一般卷过我们面前奔向前方,很好诠释了什么叫“骑竹马”!

“下面进行几个专项训练……”

原地高抬腿,学生提腿尽量向胸部贴近,保持上体直立,重心前移,手握紧竹竿向身体斜上方提拉。

行进间高抬腿,在原地高抬腿基础上,学生以头和躯干为轴,通过身体扭转带动提拉前行。

步幅练习,摆放标志物从30厘米间隔逐步延伸到3米间隔,让学生在低速状态下,跟着标志物间隔宽度练习加大步幅。

推杆练习,手和腿一致发力,手往后推,加深发力,将身体摆动和腿主动蹬的力结合,助推加速。

“跑马的技术是最关键的,可分为起跑、途中跑和终点跑等几个阶段。”黄为民说。

起跑,使身体快速摆脱静止状态,上体稍前倾,高步频小步幅,重心慢慢立起来再过渡到大步幅。

途中跑,在前面大幅度动作下进行动作转化,此刻不需要再刻意大幅度提拉,需要借着身体摆动,快速甩杆,向下发力,加快频率,然后保持在高速状态下前进。

终点跑,以最快的速度冲刺,尽量前倾身体跨过终点,战胜对手,获得佳绩。

“下马要注意安全,待速度降下来后再下马,以防摔倒。”黄为民说道。

“现在各方面条件好了,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见到‘竹马’,但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还是要继承和发展……”黄为民说道。

2011年1月11日,“竹马”被列入恩施州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9年,黄为民被州文旅局认定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竹马(踩高脚)”的代表性传承人。

每天上午课间操和晚饭后,黄为民都会来到操场上,带领适合训练的20多名学生练习“竹马”。从最开始手把手教上马,到最后“人马合一”满场飞奔,一般要训练2—5个月的时间。

“竹马这个项目对身体机能的提高很有效果,我现在100米跑速度能达到12秒多一点。”高二学生沙渤好洋说道。

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竹马”项目一般设置男子、女子100米,男子、女子200米,男子、女子2×100米接力,男女4×100米混合接力等7个小项的比赛。2018年来,黄为民培训“竹马”学生人数达200多人,已经带队参加两届省级少数民族运动会、两届州级少数民族运动会,有40多人次在个人单项、集体接力比赛中获奖,其中获奖学生田淼考入湖北大学,向寒考入湖北第二师范大学,秦榕慧考入武汉体育学院……

“‘竹马’要借助竹竿奔跑的特性,初学者经常会遇到手掌磨破皮和腿部摔伤的状况……”黄为民介绍道。

学生们一个个张开手掌,握竹竿的部位都长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不少学生拇指后新长出的肉皮清晰可见,他们大腿、小腿上数不清的小伤痕更是他们吃得苦、意志坚毅的见证。

“我练‘竹马’有一年多时间,在省民运会上获得了3块铜牌。上几届练‘竹马’的哥哥姐姐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考上大学后,还会继续练‘竹马’,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也想为传承民族文化出一份力。”高三学生白裕赟说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竹马”已经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它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记忆,承载了民族发展的历史。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社会需要更多像黄为民这样的传承人来培训接班人,发展民族技艺,更多地带领学生参加各级民族体育运动会,在为家乡争光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操场边,“竹马”器材室门口,一块写着“咸丰县文化馆竹马传承基地”的牌子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来源:《咸丰非遗纪事》

责任编辑:叶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