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远安县旧县岩屋群:绝世而立的艺术品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7-29 10:07:22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徐伟、陈光文)利用天然洞穴或石壁凿砌而成,在悬崖峭壁之上绝世而立的房屋,你见过吗?

这种房屋被称为“岩屋”,未修建之前是悬崖或陡坎下的浅溶洞,主要是由地表水冲蚀、溶蚀或风蚀的结果,或由山区生物化学、融冻作用、差异风化而形成的近似于水平的洞穴。一般宽度大于高度3倍-5倍,深度不超过10米。

古人对“岩屋”一词有诸多记载。唐代诗人杨衡的《游陆先生故岩居》中有“上有一岩屋,相传灵人宅。”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送良玉上人还昆山》中有“水烟晦琴徽,山月上岩屋。”《宋史·韩世忠传》中则记载着“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莫知所入。”由此可见,人们凿砌、利用岩屋已有千年历史。

旧县岩屋群位于远安县境内沮河流域两岸丹霞地貌的悬崖峭壁上,上游北起南襄城,下游南止石头店,绵延63公里的陆相红层陡壁上散布着众多规模宏大的人工开凿洞穴和岩屋,主要由旧县镇观东岩屋、泥水岩屋、洪家岩屋、董家岩屋、鹿苑寺岩屋、红岩村岩屋、鸣凤镇九子溪岩屋、花林寺镇片石山岩屋、三孔村三孔岩屋等9处岩屋群和一些零散岩屋共同组成,已探明188间,合称为旧县岩屋群。2021年12月,旧县岩屋群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旧县岩屋群之惊险陡峻为世罕见,空间布局1~4层,凌空架设的可拆卸栈道通达各洞窟。岩屋多为单间,亦有多层多间组合,相互贯通,内有木梯或石阶上下,屋内有阁楼和壁龛。其设计理念科学,建筑风格粗犷,开凿工艺独特,与自然山水巧妙融合,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何时、何人、何故、何用而凿?如此浩大工程竟无文字记载,仅仅是代代口口相传,且众说纷纭,无疑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中一种说法可信度较高。古时,当阳、远安一带历史上兵匪祸患严重,岩屋是地方豪绅大户为了躲避祸患,请当地石匠开凿的,既可以居住、躲避兵匪,还可以囤放物资,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那个年代,沿沮河两岸悬崖峭壁上开凿如此数量和规模的岩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工期,以及专业的石匠、工具等,都是难以估量的。

那么,房屋主人又是如何进出自如的呢?那么多物资又是怎么搬运进去的?数量庞大的废石料又去了哪里?这些谜团仍待揭开。岩屋下方开凿的圆形、方形栈道孔洞,至今还残存着少许木料,引发后人无限遐想。但即便是在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想象力在岩屋的面前仍显得有些苍白,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超凡智慧。

据清同治五年《远安县志》卷一·山川载:“呼儿洞在县东北三十里。洞甚高峻,深不可量,明季土人避难于此。”由此得知,旧县岩屋群始凿年代不晚于明末。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为避白莲教滋扰,曾扩建增修达今规模。岩屋外壁现存1通“咸丰四年修”碑刻,4处岩刻铭文和内壁2处“咸丰二年”“光绪买据”白灰题记等铭文题记,为研究岩屋历史沿革、功能用途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

沮出荆山,绿水长流。古老的岩屋群历经数百年风霜,犹如一件件独特艺术品,高悬于峭壁之上,俯瞰苍穹,惊艳了时光,沉淀在岁月。

千年一梦到岩屋。于是,探险者、旅行者、考古工作者纷至沓来,只为一睹其真容,亲手触摸数百年前的时光,倾听岩屋群的故事。他们的到来,让岩屋群不再寂寞,渐渐生动了起来,不再抱憾无人问津。终有一日,岩屋群的神秘面纱终能被世人缓缓揭开。

责任编辑:可依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