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日前,2024年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武汉召开。会上宣读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共授予339项(人)科学技术奖励。武汉大学张祖勋院士和华中科技大学张勇传院士获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直击14位湖北科学家走红毯
他们为科技发展做了这些贡献
杜博,国家杰出青年、武汉大学教授、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首位走上红毯的专家。瞄准人工智能核心领域,专注于视觉数据智能处理和大语言模型方向,杜博教授及其团队开发了全球首个面向高分辨率影像任务的亿级视觉Transformer大模型ViTAE,有效服务社会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对地观测数据解译系统有效提升了地物感知和分析能力,推动了AI前沿技术封锁的突破,助力产业智能化发展。
刘剑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二十年潜心研究,揭开膜蛋白受体神秘面纱。他带领团队协同攻关药物研发“卡脖子”难题,发现了神经系统中受体激活的新机制,提出了药物作用于受体复合体的新药学理论,研发出的新型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大幅提高了药物筛选准确性,为中国新药研发提供了强劲助力。
汪道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
“护心”,是对生命的承诺。近十年,汪道文教授带领团队,针对暴发性心肌炎,提出了全新的发病机制理论,他和团队揭示了花生四烯酸代谢物EETs/sEH抑制剂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为心肌炎的发病及治疗提供了新途径。他主持的研究成果,让中国在暴发性心肌炎诊疗领域领跑全球。面对各级医疗资源存在差异的情况,汪道文带领团队,建立起涵盖湖北及周边一百多家医疗机构的“心血管专科医联体”。
华林,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现代鲁班”造就“产业脊梁”。华林教授主持建设了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由华林教授带领团队主导的“高强铝合金构件高性能精确成形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实现了高强铝合金构件高性能精确成形技术产线自主创新,突破了国外技术制约,促进了我国高性能铝合金构件成形制造技术跨越发展。
宋景良团队,“马赫动力高效智能混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
中国“心”动力,开启“氢”纪元。宋景良带领团队深耕汽车混合动力研发,在关键核心技术掌控和“卡脖子”技术突破方面达成了多个“零的突破”,助力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他所提出的“马赫动力高效智能混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实现了我国混动汽油机热效率的突破,是国内发布的氢气发动机热效率最高水平。
程林,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国网特高压电气设备状态评估与智能诊断实验室主任。
隐患消除于未然,保障特高压安全。他带领团队攻下了特高压核心设备故障防御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被誉为“特高压安全卫士”。他所提出的“特高压大型充油核心装备故障预警与主动阻断技术及工程应用”实现了核心设备故障由传统“事后隔离”向“主动防御”的行业变革,填补了国际空白。
倪四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用地震波为地幔“画像”,揭露地球深处的秘密。倪四道院士在地球内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中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他的研究成果支持了地幔混合对流模式,可以帮助回答地球演化的根本性问题。由他主导的项目“多震相地震波正反演理论及其应用”获得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陈学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他握紧创新钥匙,深耕机械动力学与控制,让硬核科技服务经济主战场。陈学冬院士及其团队攻克了超精装备控精度、尖端仪器减振动、重载装备增强度的系统技术难题,应用于世界首台极地超深钻机、以及多种航天航空航海装备等多种大国重器的制造,为我国装备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金梅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教授。
与动物病毒赛跑,捍卫养殖人、畜、产业安全。四十多年来,金梅林教授围绕重要人兽共患病和动物新发突发疫病防控开展系统研究,提出解决多病原共感染的新策略,创制猪链球菌等细菌病新型疫苗,多项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为我国动物防疫事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她所主导研发的动物细菌性疫苗市场占比第一;猪用非强制性疫苗推广量居全国首位。
同时,金梅林也是今年湖北科技创新大会院士专家走红毯活动上的唯一一位女性科学家。活动现场,她接受采访时谈道,“作为女性科技工作者,这更加是一种光荣、责任和使命。女性也是撑起科技创新的‘半边天’的巾帼力量,对我本人来说,希望培养更多的女性科学工作者向极端的条件去迈进,为中国科技强国发力。”
张献龙院士团队
张献龙,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当一位“种棉花的农民”是张献龙毕生的坚守。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张献龙院士带领团队创建了高效高通量的棉花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实现通过棉花细胞杂交创造棉花育种材料的突破;创建了全球首个棉花信息采集平台,发布了棉花参考基因组,为设计育种打下了坚实基础。去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将来我就想让我们这个团队成长为国际一流的棉花科技创新团队,希望我们的技术和企业联合培育更多的品种,在我们的主产区能够大面积、大范围的使用。”张献龙表示。
张祖勋院士团队
张祖勋,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工程学院教授。
打开数字千里眼,丈量世界新精度。他是一名功勋卓越的科学家,在航空航天影像测图自动化方面取得国际一流研究成果,以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彻底打破国际软件的垄断;他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VirtuoZo,在国内外广泛推广应用。他始终坚持原始创新,将遥感影像全数字测量技术的命脉牢牢把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张祖勋院士从未离开过讲台,坚守教学一线60余年,为我国测绘领域凝聚起强大的团队,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此次,张祖勋院士获得202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张勇传院士团队
张勇传,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勇传院士是我国水电能源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率先提出数字流域的崭新概念,为现代水库运行理论的创立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家重大水利枢纽的运行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他主持负责的“溪水电站优化调度”,使柘溪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优化调度大中型电站。目前,他的科研理论已广泛应用于丹江口、三峡梯调中心、金沙江调控中心等特大水库和水电站。
此次,张勇传院士获得202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王良友,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怀柔国家实验室首席专家,能源电力科技创新资深专家。
“筚路蓝缕创海风,栉风沐雨兴中华”。王良友带领团队攻克了海上风电工程实施的系列难题,促进实现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和产业化,大力推动了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由“跟跑并跑到领跑”。此前,由王良友领衔研发、实施的“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李德仁院士团队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苍穹之上,擦亮东方慧眼。李德仁先生是目前湖北省唯一一位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双院士殊荣的科学家。他是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开创者之一,长期致力于遥感对地观测领域“卡脖子”难题攻关,创立误差可区分性理论与粗差探测方法,研制我国天-空-地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统,为我国从测绘遥感大国向测绘遥感强国转变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前,他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这些科学家,都是湖北省各行业、各战线千万科技工作者的代表,是湖北闪耀的“硬核之星”,他们成就了湖北雄厚的科技实力。
据统计,湖北拥有院士81位,高校132所、在校大学生200万,科研机构3600家、研发人员35万。截至目前,湖北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5万家,均实现两年翻番。
据了解,湖北将继续发挥全省科技创新综合优势,加强“顶天”的原始创新,促进“立地”的成果转化,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