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近日,《2023年武汉都市圈城市融合指数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红安县融合指数排名武汉都市圈内县(市)十强融圈入群迈出了坚实步伐。
据了解,本次参与武汉都市圈城市融合指数评估的县(市、区)共有35个,依据城市融合指数相关理论与方法,对都市圈县(市、区)与武汉市之间的联系度、紧密度、要素流量融合作出客观科学的监测、评价与分析之后,红安融合指数总体排名第十。
一起回顾
2023年红安融入武汉都市圈
做了哪些努力
主动融圈入群
全力把握新形势新机遇。2023年印发了特色农业《红安县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产业规模化种植市场主体达1902家,特色产业面积达120万亩,总产值突破80亿。同时出台《红安县工业倍增实施方案(2023-2025年)》,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42家;新增34家规上工业企业(净增27家),新增数、净增数位居全市首位。
重点任务有序有力推进。2023年6大类32项具体事项,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5项,对接协调1项(S234、S334黄陂段连接线道路),按计划开展前期5项(京九高铁阜阳至黄冈段(红安段)经红安并设站、武汉至红安市域铁路、规划布局红安县高铁换乘中心、高铁站商贸物流园、倒水河通航项目、红安武汉北钢材物流产业园及铁路专线)。
交通互联互通取得新进展
1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武红高速于9月29日成功通车运营,高新区红安大道基本完工,S234八里至韩集项目加速建设,G346二程至上新集段已全面启动,开工建设完成王姚线南段等3条武汉相邻农村公路。沿江高铁合武湖北段已正式开工,武汉都市区环线黄陂至新洲段(北段)红安段于2024年1月22日正式开工。
武汉都市圈环线黄陂至新洲段(红安段)项目
红安站效果图(点击图片放大欣赏)
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提升
在武汉市设立招商分局常态化招商,2023年共签约武汉转移红安项目16个,协议投资额151.8亿元,投资额占全年签约项目比重近50%,项目个数占全年签约项目比重23%。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个,10亿元重大项目3个,主要涉及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绿色建材、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类型,目前已开工建设6个,总投资28.39亿元。此外,与省文旅投进行对接,拟投资20亿元支持红色旅游;与中建三局共建城东文旅新城、与省铁投共建绿色装备产业园、与武汉城建集团共建七里坪红色文旅小镇正在强力推进;余姚红安共建产业园正式揭牌,成功引进和签约仙泊生态成品建筑基地等项目3个,协议投资额12.2亿元。
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深化科技创新合作。鼓励企业自主联合武汉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研发机构,积极组织申报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引进博士服务团2人,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10人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建设5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功认定1家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柔性引进武汉科技大学尹玉成教授等8名科技副总,选派13名“三区”人才;指导23家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174家;新增10家“瞪羚”企业,科创“新物种”企业数累计达13家。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科惠网等平台发布企业技术需求10项,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6项;培养2名技术经纪人促进成果转化。技术合同登记392项,成交额达到17.63亿元;当年发明专利 12 件,累计发明 102件。
深化推进企校合作。先后10次组织20余家企业前往武汉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技术需求对接会,促成签约2项。
生态环境共保呈现新亮点
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推进生态协同治理,与新洲区签订《倒水河红安县段、新洲区冯集河段跨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环境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并联合开展跨界断面突发环境事件联合演练活动,召开倒水流域水质应急管控协调会,断面超标得到有效治理,区域协同联动得到加强,区域融合实现重大提升。实施倒水流域协同治理项目3个,倒水高桥河水生态修复和倒水河流域系统治理红安段工程已竣工,高桥河综合治理项目加速推进,实际完成投资9100万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
公共服务融入迈出新步伐
政务服务跨市通办不断深化。公积金、民政、医保、公安、人社等410项武汉都市圈“跨市通办”;自助服务终端上线开通120项武汉高频事项、126项黄冈高频事项、15项佛山高频事项、6个红安本地事项。
卫健领域深入推进“五子工作法”。落实文件“接对子”,县多家医院与武汉11家三级医院建立技术协作关系;主动作为“找路子”,组建了6个专科联盟;加强合作“搭台子”,设置了3个院士(教授)工作室;开展义诊“扩面子”,开展学术讲座和业务查房26余次,培训人员达3000人次。
文化旅游等领域全面对接。武汉工程设计学院开工建设,北方职业教育集团与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与高新区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大学城现阶段在校生近9000人。积极推进引客入红工程,武汉来红游客98万人次。研学营地接待共计接待35000人,累计15万人次。举办劳务协作招聘会17场,吸引60家武汉都市圈企业参与;组织45家企业赴武汉开展高校专场招聘,促进人才回流。
建设中的武汉工程设计学院
2024年,红安县武圈办将持续坚定融汉目标,牢固树立全面融入武汉就是红安经济发展的未来,结合实际编制《红安县加快融入武汉都市圈发展2024年工作要点》,以推动交通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协同、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享为主线,推动2024年29项工作事项落地落实,着力建设武汉北卫星县城,加快打造融入武汉都市圈的先行区、武汉北红色发展引领区。
(来源:最红安公众号)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