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随县:文旅融出新天地 有“远方”更有“诗意”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7-27 11:05:52

这里,是炎帝神农故里,半山半水亦文章;这里,是千里淮河之源,一草一木皆风景。随县,神在文化,韵在山水,作为炎帝神农故里和千里淮河之源,一泓清水润泽诗意山水。

在这里,诞生了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随县从西周封随国伊始,秦统一华夏始设随县至今,千年文脉绵延古今。

随县于2009年正式建县,却已沉淀了千年的文化之美。随县这座历史与人文并重、古老与现代辉映的城市,以文为笔,以旅为墨,历经十五年精彩蝶变,绘就了一幅文旅产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释放文旅“乘数效应”,让产业出圈更出彩

2024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531.79万人次,同比增长18.1%;实现旅游收入33.52亿元,同比增长27.7%……

日前,随县上半年旅游数据新鲜出炉,文旅部门交出了“期中考试”亮眼成绩单,顺利实现“半年红”。

回望来时路,看非凡十五年的文旅答卷同样精彩。十五年砥砺奋进,随县旅游人数从2009年的89万人次增长至1055万人次,是建县之初的11.9倍,年均增长19.3%;旅游总收入从2009年的6亿元增长至62.62亿元,是建县之初的10.4倍,年均增长18.2%。

这一组组数字,展现着文旅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也藏着文旅破圈突围的密码。

追寻炎帝足迹,遇见随县之美。去年,“襄十随神随我寻根”全国媒体随州行暨文旅局长沙龙活动走进随县,助力提升随县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随我寻根寻美随州”全国媒体达人随州行活动也走进随县,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呈现随县的多彩魅力。随县,有文化、有美景,借力各级和各方资源,为随县鼓与呼、赞与叹,充分展现随县形象,讲好随县故事。随县凭实力“出圈”,热度不减。

当前,随县不断发掘文旅潜能,以旅游环线为主线,将境内各村、景区、景点、景观、民宿等一线串珠,构建出以核心景区为龙头,A级景区为骨干,乡村旅游点为依托的“处处是景点、时时可游玩”的旅游格局。经过持续谋划推进,推出拜祖文化游、精品研学游、赏花踏青游、漂流消夏游等十余条精品旅游线路,端出一道道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大餐”,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八方游客来随县感受传统韵味和时代活力,助力随县文旅频频“出圈”。

人文始祖,功业煌煌;千年文脉,弦歌不绝。随县先后获评“湖北省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荆楚文旅名县”等。“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未来,不仅要出圈,更要思考,如何才能让文旅产业真正出彩。”据随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秦学介绍,还需要继续开发好旅游资源,培育出好产品和新业态,做好公共服务等,真正做到让游客不虚此行,这才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真正的流量密码。

扩大文旅“朋友圈”,让文旅品牌越擦越亮

炎帝神农故里随县,擎起民俗文化的大旗,成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一道风景线就是一年一度的炎帝文化庙会。

6月1日,甲辰年炎帝文化庙会如约而至,在炎帝神农故里随县精彩启幕,亮点纷呈的文艺演出,让广大民众得以领略多元的文化之美,与之配套的“神农集市”亦是热闹非凡,给老百姓送来了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引领民俗文化,随县底气何在?经过十余年的精心塑造,炎帝文化庙会已成为随县乃至湖北省县级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持续擦亮着“一县一品”文化品牌金字招牌。

以炎帝文化庙会这一响当当的文化品牌为依托,随县着力整合资源,在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上下足功夫。“炎帝神农的传说”“炎帝祭典”上升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0个。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县的非遗项目逐步“走出深闺”、迈向市场。在保护的基础上,随县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非遗项目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目前,非遗产业化发展初见成效,全县现有10个生产性非遗保护项目年产值超过1亿元,让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焕发了勃勃生机。

随县在非遗项目走向市场和走进校园方面同向发力,在甲辰年炎帝文化庙会上,义阳小学的小传承人们带来了义阳大鼓《非遗少年唱炎帝》,清脆悦耳的鼓声、竹板声伴随着悠扬婉转的唱腔在现场久久回荡。

“义阳小学的义阳大鼓团队已经连续多年参与炎帝文化庙会的演出,围绕歌颂炎帝精神、弘扬传统美德、宣传红色文化等核心内容,在传统节目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编排。”据义阳大鼓传承人韩淑娴介绍,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义阳大鼓是每年炎帝文化庙会的保留节目。

让“非遗”的风吹进校园,助力非遗文化落地生花。义阳大鼓、随县“三独”成为了随县“一校一品”“一镇一品”独特教育形式。

借助炎帝文化庙会品牌影响力,各镇(场)均开展了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了一批具有乡镇特色的文化品牌。除了成功举办炎帝文化庙会,随县还连续多年开展系列旅游营销活动,群众反响热烈,参与度高。

随县秉持“政府引导、企业联动、媒体联姻”的宣传营销战略,在全市率先组建文旅联盟,建立“1+8”“联盟+委员会”工作机制,倾力打造“炎帝神农故里 中国香菇之乡”文旅产业品牌。

随县还精心打造精品文旅品牌,目前,全县已有国家4A级景区6家、国家3A级景区5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同时,鼓励多个乡镇、乡村、街巷积极创建省级旅游名镇、省级旅游名村、湖北省旅游名街,在打响西游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名片、绿色康养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放大“人生好福气 随县拜炎帝”的宣传效应。

做好“文旅+”文章,让诗与远方双向奔赴

随县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吸引力,游客无论何时到来,都能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如今,随县正积极构建“四季皆宜、全域覆盖”的旅游新格局,打破季节和区域的限制,形成多元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从桃花节到兰花节、牡丹节,从举办随县美食擂台赛到从成功举办首届全市文旅产业发展大会到承办“灵秀湖北 四季村晚”暨襄十随神——文旅走亲城市群民间文艺展演随州站活动,从举办随县首届文旅联盟旅游推介会暨招商大会到首次举办“骑纪中国随县机车嘉年华”……

这是随县一次次突破自我、创新探索和勇敢前行的生动实践,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其中,精心举办的各种特色活动契合季节特点,让游客在不同时节都能体验到别样的精彩。

不仅特色活动亮点纷呈,乡村旅游也是多点开花。尚市桃花和牡丹、柳林樱花、铁山红叶等赏花游活动异常火爆,全域旅游格局进一步形成。美丽乡村如何蝶变?乡村旅游花式助力。伴随着乡村游的火热发展,随县倾力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其中,柏树湾村获评“一村一品示范村”,龙泉村和吉祥寺村获评“湖北旅游名村”,走进各个村庄,一村一落皆美景,可谓移步异景、赏心悦目,一幅幅和美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

随县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旅游发展要素,除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业态外,商、养、学、闲、情、奇等新型要素业态不断涌现,致力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

开展农特产品进景区、进酒店、进民宿活动,搭建线下宣传推介的平台;瞄准电商渠道,通过抖音账号“小明正能量”直播带货,助力实现“山货出山”;发布旅游路线,推介时令应季农产品,让农产品走向更多人的餐桌……随县作为农业大县,在推进农文旅融合、打造公共品牌方面更是不遗余力。

灿烂文旅绘就“诗与远方”。目前,随县依托炎帝故里独特资源,做好挖掘、转化、放大文章,叫响“谒祖圣地”核心品牌,着力打造大洪山、桐柏山等“四大休闲度假区”,构建“全时空覆盖、全区域协作、全季节体验”的大旅游格局,积极打造世界华人寻根谒祖圣地、休闲度假目的地和文化高地。“我们一手抓景区建设,一手抓乡村旅游,打好‘旅游+’产业融合牌,以生态、绿色为发展原则,着力发展‘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教育’等。”据秦学介绍,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切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李佳、张永姿)

责任编辑:李佳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