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
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族认同、维系、凝聚、延绵
的基本因素
为推进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集中展现咸丰非遗的独特魅力,助力“文化咸丰”建设。近年来,咸丰县高度重视非遗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截至目前,咸丰县已拥有1项世界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众多传统村落,建立了完善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四级名录体系。现有代表性项目106项,代表性传承人235人,其中代表性项目国家级2项、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项目14项、代表性传承人12人;州级项目31项、代表性传承人24人,县级项目59项、代表性传承人188人(不重复统计)。搭建了23处非遗传习所、17处非遗基地、2处传统工艺振兴基地、17个传统工艺工作站、5个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5个非遗综合性示范学校、1个非遗展示厅等非遗保护传承活动重要平台。
南剧
中国音乐家协会原主席马可评价:“南剧唱腔高亢激昂,有如深山峡谷之音。”其表演尤重做功,注重人物造型和扮装,沿袭土家族习俗,在许多传统南剧里,角色都着土家扮装。
2008年,南剧被纳入国家第二批重点非遗保护项目。新版南剧《唐崖土司夫人》过长江、跨黄河,于2019年4月参加了中央民族剧院举行的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晋京展演,惊艳京城;2020年,该剧荣获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2021年代表湖北省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2023年5月参加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好评如潮。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传统吊脚楼的建造,不用一钉一铆,榫卯相衔组成整个架构,建造技术复杂繁琐又精巧,体现了高超的创造才能。
土家吊脚楼属全木质结构,建造过程中不画图纸,全凭掌墨师心脑运筹,立柱和横梁榫卯穿插斗拱成型,美观大方又经济实用。
2011年5月,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咸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9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著名建筑学教授张良皋在咸丰县考察后认为:“咸丰为数众多、变化万千的干栏(吊脚楼),是一笔巨大的、珍贵的文化财富。”
点路烛
点路烛又称“排排亮”,是土家人特有的一种节庆文化,人们在夜色中点燃“路烛”祈福,希望新的一年亮亮堂堂,红红火火,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今在高乐山、朝阳寺、活龙坪、唐崖等乡镇仍很盛行。2008年12月,点路烛入选咸丰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咸丰板凳龙
咸丰板凳龙是盛行在咸丰县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舞蹈,每逢节日、集会、庆典或农家婚丧都要耍一回板凳龙。其中,清坪镇的板凳龙最具特色。黄金洞、小村、唐崖、高乐山等乡镇也是主要流传区域。
2011年6月,咸丰板凳龙入选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咸丰草把龙
咸丰草把龙是在咸丰县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传在高乐山镇、清坪镇等地,高乐山镇官坝的草把龙最具典型性。每逢稻谷丰收和佳节盛会等喜庆之时,在院坝、田埂、街道、农家小院都可以见到草把龙的表演。
2013年10月,咸丰草把龙入选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板凳拳
板凳拳是由操练者单手或双手持凳,然后运用挂花、撞击、扭凳等一系列动作组合而成的一套拳术。“板凳勇猛势无比,兵器丛中敢称雄。”板凳拳作为咸丰县民间的一种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既可防身,又可健体,至今已在咸丰流传了近二百年。
2011年6月,板凳拳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咸丰何氏根雕
咸丰何氏根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何氏家谱记载,何氏根雕距今已接近300年历史,逐渐形成了根据根材天然趣味,动刀点睛,彰显土家族、苗族风情的风格特点,是武陵山区根雕的杰出代表。
2011年6月,咸丰何氏根雕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盘子、尖山石刻、五句子山歌、土家婚俗、坪坝营唢呐、土家油茶汤……在咸丰县,这些非遗项目,不时出现在舞台、展会、餐饮等日常生活中,以传帮带教等多种方式保护传承,方兴未艾。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