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7月6日,海拔800多米的来凤县翔凤镇马鬃岭村凉爽幽静、空气清新,800亩藤茶芽叶肥硕,色泽翠绿。
74岁的雷富安腰挎笆篓,手指在藤茶枝条上掐折如飞。当天上午,他采了5公斤龙须,交到村里的恩施茗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收购点,得到80元采茶费。
“今年4月开始采摘龙须藤茶,3个月的时间,卖了近1万元。龙须藤茶和普叶的采摘可以持续到10月底,预计今年可以挣2万元劳务费。”雷富安一边采茶一边说。
眼下,每天都有近60名村民在基地采摘藤茶。“采茶工资日结,收工后按照村民采摘藤茶的重量称重结账。”恩施茗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秀旺说,藤茶基地的整地、除草、种植、施肥、培管、采摘等可带动近1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每年可以增收2万元左右。
△图:江汉《云上来凤 天下藤茶》
来凤县被誉为“中国藤茶之乡”,近年来以藤茶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产业“百亿产业集群”。目前,全县藤茶种植面积9.1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2000多亩,全县65家生产加工企业开发出4大系列69个产品,注册藤茶商标86个,全县专业合作社82家、家庭农场16家,2万多户农户吃上了“藤茶饭”。
向班贵被誉为“来凤藤茶第一人”。1996年,在大河镇行医过程中,他发现用岩坡上生长的野生藤茶可以治疗眩晕,于是每年都会采摘一些藤茶,晒干后送给村民。
“藤茶含有什么成分?有什么实用价值?”经中国药科大学检测,藤茶富含17种氨基酸和14种微量元素,黄酮含量45%。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介绍,数百年来,藤茶作为一种常用中草药,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效果较好。
野生藤茶资源有限,规模化种植成为向班贵在内的来凤“茶人”的追求目标。2000年,向班贵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合作,研究和试验来凤藤茶“野转家”种植技术;2003年,“藤茶仿野生栽培与加工技术研究”获得恩施州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来凤藤茶“野转家”种植技术基本成熟,正式开始规模化种植;2009年,“藤茶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项目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近年来,来凤县委、县政府将藤茶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培育,相继出台关于加快藤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藤茶市场营销奖励政策的十条意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藤茶产业发展,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会,鼓励市场主体建立品牌直营店。
“来凤县在全国率先制定藤茶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富硒藤茶系列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等7大认证。”来凤县藤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孝德说。
怎样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藤茶产业链,提升藤茶附加值?来凤县一直在探索。
来凤金祈藤茶生物有限公司率先探索藤茶精深加工和技术改造,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合作技术研发,以藤茶普叶为原料,开发出消毒液、牙膏、含片等藤茶新产品,年产150吨黄酮、300万瓶消毒液、5000万支抹茶粉剂、6000万袋袋泡茶以及高端固体饮料等。公司申请建设的中药饮片生产线也通过了省药监局中药饮片GMP认证。
来凤县乡村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统筹整合全县藤茶产业资源,建立集藤茶生产、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来凤乡投藤茶产业园6月投产,可年产藤茶20余吨,实现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
来凤藤茶非遗传承人杨艺琼在来凤县革勒车镇桑树坪村打造300亩有机藤茶基地,观景台、帐篷、小木屋民宿点缀山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避暑、观景,成为全县茶旅融合的典范。杨艺琼还在加工、销售上主动作为,打造了“山货捕手”“小藤匠”等藤茶品牌。
“‘一根藤’牵手一二三产业,形成了集种植、加工、流通、销售、茶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来凤县有关负责人说,经过20余年发展,来凤藤茶年综合产值16亿元,藤茶产业成为来凤的支柱性农业产业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