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莉 通讯员 邹亚琴
戴上全息投影智能眼镜,人体内部构造以三维形式浮现在空中,手术医生仿佛拥有了“透视眼”。这不是科幻电影才有的设计,而是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手术室真实发生的一幕。
7月初,该院疼痛科副主任贾一帆副教授团队在混合现实技术(MR)的助攻下,为饱受带状疱疹之苦的王女士实施了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精准高效植入电极,帮助患者解除疼痛困扰、恢复上肢肌力。据悉,这是国内首次将MR技术运用于脊髓电刺激植入术中。
带状疱疹后遗症让女子痛不欲生
半年前,50岁的王女士患上右上肢带状疱疹,不仅疼痛难忍,近期更是出现了右上肢麻木无力的症状,拿筷子吃饭都困难。经过口服药物保守治疗及神经脉冲射频术后,她的疼痛得到缓解,但仍有明显的右上肢无力症状。王女士为此焦虑不已,慕名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疼痛科求助。
贾一帆介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不仅可累及感觉神经,还可累及运动神经。肢体运动麻痹是带状疱疹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约占5% ,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大部分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康复,但如果出现严重运动功能减退、恢复缓慢的情况,应尽早进行干预。
经过全面的检查和周密的讨论,贾一帆建议王女士实施脊髓电刺激植入术。该手术是通过穿刺针将电极植入椎管内硬膜外腔,通过刺激器发出电脉冲信号,刺激脊髓背柱、脊神经根、背根神经节或周围神经,刺激神经系统,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改善运动功能和促进神经再生等作用,是一种微创、可逆的神经调控方法,术后创面仅留有1.5毫米左右的针眼。
MR技术让医生有了“透视眼”
贾一帆团队成员、副主任医师李圣洪介绍,通常脊髓电刺激植入术需要在DSA等影像引导下连续扫描,从而判断穿刺的角度及深度,将电刺激电极安全放置到指定神经区域。该手术的顺利与否,极大依赖于术者的经验及穿刺手感,如经验不足或因解剖变异导致穿刺困难,需要反复调整穿刺点及穿刺角度,容易增加硬膜外血肿及脊髓损伤概率,并且长时间的X射线扫描产生的辐射,对患者及操作医生身体健康有一定安全隐患。
为此,医疗团队决定利用混合现实技术(MR)完成此次脊髓电刺激植入术。MR技术通过术前CT成像,建立可视化模型、设定好穿刺路径后,将模型导入可佩戴设备中,实现了手术室中的全息影像和现实手术相互融合。按照术前设定好的穿刺路径实现可视化的操作,就像给医生装上了“透视眼”,使操作更为安全、精准,穿刺中还能最大程度减少术中X射线扫描时间。
手术中,贾一帆副教授团队借助全息投影智能眼镜,高度精准定位穿刺针的位置、角度、进针深度及穿刺路径,并准确到达靶点位置,“一针到位”,穿刺过程几乎没有使用X射线。
术后仅4天,王女士顺利出院。一周后团队柳麒医师随访时,王女士反馈其上肢无力症状明显好转,手指麻木感也明显减轻。两周后回院拔掉电极时,王女士感觉肌力恢复了八成。7月18日的随访中,王女士表示肌力已完全恢复,她正随家人在外开心地旅游。
混合现实技术让医患“双受益”
贾一帆表示,疼痛科疾病治疗多以微创为主,需要操作医生有良好的解剖功底及三维空间结构重现能力,并掌握一定的穿刺技巧。但即便如此,因体位改变、人体结构变化及解剖变异等因素导致穿刺路径差异化。MR技术将解剖结构变成“看得见”的三维空间结构,按照术前设定好的穿刺路径,导航下实现可视化的操作,使操作更为安全、精准,最大程度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风险,同时,明显增高的穿刺成功率缩短了手术时间,让患者及术者最大程度的减少了X线辐射。
目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已将3D可视化技术和MR混合现实技术,应用到多种疼痛科疾病及微创手术的治疗中,如带状疱疹后遗症、三叉神经痛、脊髓损伤等疾病的术中导航,为广大患者的诊疗提供了更安全、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