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王峰、邓洲、李筠)并非医学专业,却对各种基础中医药知识如数家珍;从校园走向校园,却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单笔销售额破14万元;主持“石榴红”成长训练营短短几年,已收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累累硕果……
众多鲜明标签的背后,是熊茜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及知行合一、善作善为的实践担当。这位来自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专职辅导员、副教授,正在成为武汉洪山“大学之城”高质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闪亮之星”。她先后获评了“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辅导员”“全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诸多荣誉。
在“有形”上用心
2014年,熊茜从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担任湖北中医药大学专职辅导员,随后又攻读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学位。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党委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熏陶下,她扎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第一线,将人生最美的十年奉献给了各族青年学子。
指导学生实践。
2017年,推出《“石榴红”成长训练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引领工程》(2022年升级为“籽籽同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室)。旨在通过结对、共建、帮扶等形式,帮助边疆各民族学生实现“我在内地有个家”的期待,推动参与引领工程的导师、益友、伙伴达成“我在边疆有朋友”的心愿,促进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一项目的主持人正是熊茜。
布置创新创业园。
“促进民族团结,加深民族文化交流,只有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帮助各民族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才是关键所在。”熊茜介绍,项目面向全院邀请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丰富人生阅历、扎实理论基础、先进个人事迹的领导班子成员、教工党支部书记及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担任“曙光导师”,负责提升各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召集专职辅导员、专业课教工党员及少数民族老师担任“韶光益友”,负责解决各族学生学习生活难题;遴选学生党员、班级干部、学业奖学金获得者及宿舍成员组成“星光伙伴”,通过“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活动”等形式实现朋辈互助,促进各族青年学子交往交流交融。
介绍工作室摆件。
每周四下午,“智慧树”学业辅导按时开课,“曙光导师”“韶光益友”“星光伙伴”倾情联动,通过一对一咨询、一对多辅导、多对多座谈等形式,以学习习惯养成、学习问题答疑、学习经验交流等为主题,帮助学生找准问题、找到方法、找回自信。截至2024年6月30日,累计开展专业课程免费辅导110场次,辐射各族青年学子3000余人。
在“有感”上用情
在熊茜鼓励引导下,各族青年学子不断收获成长。截至目前,工作室成员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21项,大学生“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奖励5项,2名博士研究生党员获评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湖北省高校“研究生党员标兵”,1名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校地风采展合影。
“我们收获了满满的温暖、大爱和归属感。”在湖北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之际,新疆籍学生地力胡麦•吐尔干江代表基础医学院边疆地区在汉学生,执笔给湖北省委统战部写了一封信,汇报了入校后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表达要“用行动回报关爱”的感恩之情。随后,地力胡麦•吐尔干江一行收到了回信。
部分中医药产品展示。
民族元素饰品展示。
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地力胡麦•吐尔干江在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入校初期在学习、生活方面有些不适应,学院老师和同学把我们看作家人,开设‘石榴红’成长训练营和‘智慧树’学业辅导中心,对我们的学业进行帮扶;学校专门设立民族餐厅,让我们在湖北也能尝到家乡味道;思乡心切时,总有热情的同学带来家乡特产,与我们谈心、交流。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让我们逐渐融入学校大家庭。”
开展手工活动。
“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熊茜至今还记得一位名叫排孜拉的边疆学生。刚来学校时,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而格外内向,熊茜协调工作室资源,对其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助,排孜拉进步神速。因在暑期返乡学生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排孜拉被当地人民政府授予荣誉证书,并在随后被征召入伍。在部队服役期间,他积极上进、表现突出,被选拔参与拍摄了国防部军改微视频。“工作室的同学们都很热情,老师也很和蔼可亲,就像一家人一样。特别是熊茜老师,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不惜加班加点。”排孜拉感激不已。
在“有效”上用力
2022年,升级版的“籽籽同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室正式挂牌,熊茜又将目光瞄准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走访企业自荐产品。
“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依托学科特色及专业优势,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构建医教、产教、科教融合三大体系,致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熊茜介绍,基于此,工作室探索创立了“石榴红”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园,指导带动各族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助力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中医药传统文化进校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熊茜回忆,一开始实践育人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畅,虽然学院有中医药学科优势,但是缺乏设计方面的创新。熊茜再次迸发灵感,与湖北美术学院“结盟”,拉专业班子“入伙”。在双方学校的支持下,“中医药+文旅”破壁出圈。
参加武汉市中医药文化宣传周。
调研走访民族博物馆。
工作室对接省级文旅企业,链接地方民族元素,联合研发中医药文创产品,积极推广土家族、苗族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让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工作室还成功孵化了“武汉岐黄融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岐黄槐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创造营收近百万元。
项目核心团队。
作为学生工作者,熊茜认真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籽籽同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室以“知恩、感恩、报恩”三个递进阶段为基础,全力构建大讲堂、辅导中心、成长训练营、创新创业园等“育人石榴籽”平台,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团结石榴籽”作用,实现了“同结石榴籽,共绘同心圆”的美好愿景。
-
回复